青海民族学院(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

 2023-06-16  阅读 300  评论 0

摘要:青海民族学院创建于1949年12月,是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和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2年青海师范专科学校实质性并入学校,2005年青海省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移交学校。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

青海民族学院创建于1949年12月,是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和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2年青海师范专科学校实质性并入学校,2005年青海省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移交学校。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3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占地面积1017.46亩,建筑面积46.9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53亿元;图书总数127.99万余册,其中汉、藏文四个版本的大藏经4套。

有15个学院、5个直属教学系部,学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等门类。有1135名教职工,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9个民族的12000多名学生在校学习,其中硕士研究生1100多名。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7.8万余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青海民族学院

青海民大(QNU)

青海省人民政府

85个

3个

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马成效、梅卓、毛竹

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公立大学

民族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中国·青海·西宁

何峰

法学院、文学院、藏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5个学院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10748

学校概况

青海民族学院创建于1949年12月,是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和全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其前身为1949年12月成立的“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1950年以后先后改为“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195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2000年11月经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质性整合到青海民族学院。2003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建校58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奋斗,青海民族学院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15个学院、4个直属教学系部,学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医学、工学等学科门类。

藏学专业与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拥有全省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和47个本科专业,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8个省部共建实验室,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课程。

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青海省应用数学研究所、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8个省级科研机构和藏学研究中心、青海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青海资源化学研究所、中藏药研究所、民族艺术研究所、青海蒙古文化研究中心、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青海土族研究中心、青海撒拉族研究中心、青海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中心、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研究所等15个校级科研机构。

目前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36个民族的学生9903名在校学习,其中硕士研究生780名。截止2007年,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6万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学校始终扎根青海大地,立足时代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的标志性成果。[1]

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9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冷门“绝学”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招标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61项;出版专著教材296部,发表论文1822篇,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70余项。

现有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海基地、青藏高原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环境资源法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研究基地等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民委国别中心,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等8个省级科研机构和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等27个校级科研机构。

有国家民委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有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青海民族研究》跻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核心期刊行列,《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北京大学核心期刊、跻身南京大学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

历史沿革

1949年12月12日,青海民族学院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成立。

1950年4月,“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改名为“青海省人民公学”。

1950年9月,“青海省人民公学”更名为“青海省民族公学”。

195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成为青海省第一所高等院校。

1962年10月,青海师范学院、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和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民族学院。

1964年3月,国务院批复青海民族学院分设为青海民族学院和青海大学。

1979年5月,省委决定由省委书记扎西旺徐同志兼任青海民族学院院长,张济民同志任青海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学院招收第一届藏缅语族语言文学研究生。

1981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民族学院为首批授予硕士学位单位。

1993年7月,青海民族学院获得外国留学生学历培养权和学位授予权,开始对外招生。

2000年11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青海民族学院,组建青海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4月,青海职业技术学院实质性整合到青海民族学院。

2003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5年5月,西宁铁路司机学校整体并入青海民族学院。

现任领导

樊大新男,汉族,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49年4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青海民族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盘工作,分管组织工作。

1968年3月参军在青海军区独立师服兵役。1973年12月在青海农建师工作。1982年元月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年-1986年在共青团青海省委员会工作,期间曾任学校部干事、1983年5月任省团校第一副校长;1986年-1991年在省志编委会工作,任处长;1991年-1993年任省财政厅人事教育处处长;1994年1月-1999年1月任中共青海省玉树州委副书记;1999年1月-2000年12月任青海省工商局副局长。2000年12月至今任青海民族学院党委书记。

社会兼职:省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青海省社科联副主席,省政协教育科学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作全男,藏族,甘肃省民乐县人,生于1957年11月,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法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青海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主持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监察处、人事处。

1982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1984年9月--1986年1月在日本国南山大学学习;1989年8月-1997年3月在日本国中京大学学习,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97年4月--1999年11月任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副主任、主任。1999年11月--2002年11月任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2002年12月至今任青海民族学院院长。

多年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先后公开发表40余篇论文,参编大型辞书1部,主编法学教材1部、法学论文集2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国家司法部、教育部课题各一项,省级课题多项。

科研成果荣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多项,教学成果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一项。1999年获“青海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日本国驻华特命全权大使颁发的“表彰状”和“日本友好使者”称号。2003年被评为首届“青海省优秀法学家”,并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人个成就奖。

社会兼职:青海省政协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办学条件

学科建设

图书馆藏书104万余册,设有民族博物馆。

学院拥有一批治学严谨、德高学富的教授和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学院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民族史、藏语言文学、化学、法学、民族学、工商管理、数学)、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生物化学工程实验室)和5个省部共建实验室、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藏族古典文学)、3门省级精品课程(藏族古典文学、物理化学、民法学)和10门省级重点课程(藏族古典文学、管理学、现代汉语、物理化学、民法学、经济法、大学英语、数学分析),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等省级科研机构和藏学研究中心等20个院级科研机构。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共有教职工1144名,其中专任教师69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名,省级优秀专家5名、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名,终身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研究员19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73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5.9%。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4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建设课程。

国家级教学团队:藏语言文学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含实验)、分析化学(含实验)、数学分析、蒙古族古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

省级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函数论教学团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外国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物理学类课程教学团队、民商事法学课程教学团队等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外语体验中心、通信工程实验中心、经济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公共计算机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物理教学示范中心等

办学特色

1.注重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资源丰富。

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医学等学科门类。藏学专业与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民商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宗教学、专门史、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行政管理、物理化学等24个硕士学位点和1个国家一级学科;有43个本科专业和34个高职高专专业。目前共有来自全国27个省区的9151名学生在校学习。

2、注重教学改革,培养模式先进。充分利用我院以文、理、法、经、管、史、工、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的优势,按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念,按照“加强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凝炼专业主干,灵活专业适应”的总体思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开放自主研学,强调学生获取运用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越资源条件,多学习,多实践,提早进入科研活动,使学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

3、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选择空间。学生在教学计划的框架内,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选择课程和进程,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入学后学生可按自己的志向提出转系、转专业申请,经学校考核合格后,可转系或转专业学习。学生修完专业规定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的必修学分后,可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主选择本学科的专业方向,使学生能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扩大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延长学习年限、在六年内分阶段完成本科学业。

对外合作

青海民族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先后派出400多人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攻读学位、讲学、合作研究,聘请近10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来校任教、讲学。青海民族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等国外大学签有合作交流协议。青海民族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国留学生定点教育单位,先后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400多人来院学习交流,已成为青海省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办学成就

截止2005年8月,青海民族学院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5.2万余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近5年以来,青海民族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3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6项,发表论文1608篇,出版著作、教材69部,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63项。学院编辑出版的《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教育科学版、藏文版)和《青海民族研究》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已成为以研究民族问题为主要特色的学术成果交流的重要阵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贡献

青海民族学院不仅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而且是研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人口等问题的重要基地,特别在藏学、中国民族史(青海地方民族史)、民族学、行政管理学、民商法学、物理化学、数学、汉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较深,建树独到,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青海民族学院学报》被评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青海民族研究》被评为国家数据库统计系统核心刊物。改革开放以来,学院教科人员发表论文3871篇,出版著作、教材179部,先后有121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青海民族学院是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关系的缩影,也是青海省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国外代表团、港澳台地区友好社团等多次来院参观、访问,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青海民院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先后吸引了美、英、日、澳大利亚、南非、哥伦比亚等2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来院学习,具有留学生学历培养权和学位授予权。

青海民族学院将以建设综合性、开放性民族大学为奋斗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服务青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育人环境,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条件。

校园文化

学校校训

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学校校徽

创意说明:校徽采用圆镶嵌的表现形式,主体创意元素为“青民”二字的首字母“Q”和“M”,将“Q”的第二个笔画设计为绵延起伏、宽广博大的“三江源”形象,把“M”设计为“昆仑山”和“高原之鹰”合二为一形象,并将“Q”的第一个笔画设计为冉冉升起的太阳以象征青海民族大学的蓬勃发展,并有用智慧之光、知识之光照亮三江源大地之意。色彩上取绿色,是一个充满希望、活力且象征平安、和谐的色彩,体现了“绿色校园”的理念,意寓播种希望。

学校校歌

《我们是江河源头好儿女》

陈启福词

更嘎才旦曲

你来自长江源头,

我来自黄河岸边,

告别了大山田园,

走出了大草原。

手拉着手,肩并着肩,

各族儿女呦,汇聚在青海民大。

我们是江河源头的好儿女,

母亲的叮嘱记心间,

兄弟姐妹,心连着心,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知识的海洋里扬起理想的风帆。

你来自长江源头,

我来自黄河岸边,

告别了大山田园,

走出了大草原。

手拉着手,肩并着肩,

各族儿女呦,汇聚在青海民大。

我们是青海高原的好儿女,

时代的大任担在肩,

国家昌盛,民族繁荣,

茁长成长迎接挑战,

做民族英才,

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知名校友

中国“环保卫士”索南达杰:青海玉树治多县索加乡人,1974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后担任索加乡党委书记、治多县县委副书记。1992年7月,索南达杰组织中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的队伍,任内曾12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共计抓获非法持枪盗猎集团八,1994年1月在与盗猎者的对峙中被枪杀,被工作队找到时仍保持着射击姿势。

著名女作家梅卓:藏族,女,1966年夏天出生于青藏高原,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省优秀专家。

著名大巴山野美女作家毛竹:又名东方竹子、竹子。女,生于大巴山区,大学毕业。曾任《青海经济报》记者,现为《中国石油报》记者。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9c5CD0DAA8.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4227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0981秒, 内存占用1.36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