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08-13  阅读 698  评论 0

摘要:跑帷子,河南省汤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跑帷子是活跃在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城东白营、胡营、东西隆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相传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它原为齐国将士纪念国君桓公之妾卫女的一项祭祀活动,至秦汉逐渐成形,后演变成一种大型的民间广场舞蹈,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2008年6

跑帷子,河南省汤阴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跑帷子是活跃在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城东白营、胡营、东西隆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相传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它原为齐国将士纪念国君桓公之妾卫女的一项祭祀活动,至秦汉逐渐成形,后演变成一种大型的民间广场舞蹈,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2008年6月7日,跑帷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50。

跑帷子

2008年6月7日

国家级

国发〔2008〕19号

河南省汤阴县

Ⅲ-50

传统舞蹈

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帷子共有24杆,象征着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根帷头上的十二幅画面,象征着天干地支十二属相;帷头上的144个绣球,象征着宇宙漫天星辰。另有两面分别绣有太极图和日月祥云的彩旗,称为“彩子”,象征着天地间阴阳交泰、化生万物的气象。

持彩子的男青年称为“彩头”。此外,还配有十八面威风锣鼓、马号、三眼炮等。表演时,当锣鼓响起,马号吹动,二十四杆彩帷分为两队,在两位彩头的引领下,踏着锣鼓的节奏,相互回环穿行,奔走如飞,远望如万马奔腾,近观似雄兵列阵。每当一场跑完,炮手立刻鸣炮定格。倘若在帷伞内按上灯火,晚上表演也十分引人。

身着彩装的小伙子们手执帷杆,虎虎生风,两队帷灯在夜空下穿行,犹如火云变幻,金龙起舞,场面非常壮观。跑帷子,寄托着国泰民安、人间升平的理想和百姓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祈盼。

相关传说

汤阴县“跑帷子”产生于县东15华里的古隆化社,有着生动的历史传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秦汉,盛于宋、元、明、清和民初,是一种由古代战争衍生出的广场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阵势古朴,变化多端,寓意深刻,寓含着“因果报应”理念、和揭示天象、节气变化的特点。

在民间,“跑帷子”又称“帷子舞”,具有底层、民间、边缘的文化形态,覆盖于豫北、冀南大片地区,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成为豫北一带影响力、渗透力极强的传统文艺表演形式,具有典型的民俗文化艺术特点。

历史沿革

冀南帷子舞历史悠久,据古《磁州志》载:“帷子舞盛传于冀南,以南大峪村帷子为最。”每年赴州县参加春节花会调演。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南大峪帷子在州府前的一次帷子舞中,所跑出的“天上一品”字形,曾获州官嘉奖。在演出的内容上,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帷子舞以“左右海眼太极图”开始,诸如“一字长河”、“双龙出水”、“小唐王乱点三军”、“四马同堂”、“五魁及第”、“天下太平”等套路,至今仍流传不衰。

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独创出“大干四化”、“九州团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等字形,且每年都翻出新的花样,使这一古朴的传统民间花会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不断焕发出新的风采.

风格特色

艺术特点

“跑帷子”结合了古代战争的阵形场面,有自己独特的舞步、阵式、道具、配乐。表演由主干48人(或72人)、辅助180多人共计200多人组成,是一项集体表演的大型广场传统舞蹈,场面十分壮观。

传统含义

“跑帷子”有着很深刻的传统文化含义,每队24人为一“蓬”。本指用蓬草编成的门户,在“帷子舞”中则寓含古时军队的基层编制单位。每蓬24,3蓬则72,构成一个“帷子舞”的群体,72同时又与时令相吻合。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99bCD0DAQAF.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30042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0967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