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发育不全引起的症状)

 2023-06-20  阅读 404  评论 0

摘要:凡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者称为腹股沟斜疝。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或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占绝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见。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的发病原因为腹膜鞘状突未闭,后者的发病原因除了腹

凡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者称为腹股沟斜疝。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或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占绝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见。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的发病原因为腹膜鞘状突未闭,后者的发病原因除了腹股沟部有先天性缺损外,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发育不全起主要作用。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管生理掩闭机制缺陷亦是腹股沟斜疝的重要病因之一。

腹股沟斜疝

外科

腹部

疼痛性包块、恶心、呕吐

腹股沟斜疝

医学

临床表现

1.易复性疝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或负重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肿块可回纳腹腔。

2.肿块质软,呈带蒂“梨形”,可达阴囊或大阴唇。

3.体检时用手指伸进腹股沟管外环,可发现外环口增大,咳嗽时有冲击感。病者再站立,并咳嗽,疝不再出现。

4.难复性斜疝者,平卧时疝亦不消失。

5.嵌顿性疝表现为肿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并伴有明显疼痛,推之不能还纳腹腔。如嵌顿的内容物为肠管,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征象。

6.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绞窄时间长者,由于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

症状

总述

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时,在腹股沟及阴囊部出现疼痛性包块。小儿表现为突然哭闹,不久即可发生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梗阻症状。

典型症状

1、单纯痛性肿块

腹股沟部或阴囊部出现不能回纳腹腔的肿块,肿块囊性、有张力,且有触痛,局部皮肤不红、不热。

2、肠梗阻症状

小儿出现阵发性哭闹或腹痛,伴呕吐、便秘、腹胀、停止排气排便。

并发症

本病患者可出现肠坏死,导致全身情况差,有脱水、酸中毒、精神萎靡、发热等中毒征象。[1]

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 反复出现的腹股沟区带蒂“梨形”肿块,可回纳腹腔。

2.肿块回纳后,指压内环和增加腹压后肿块不再出现。

3.术中证实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

腹股沟斜疝类型

(1)易复性癌:腹压增加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可还纳。

(2)难复性疝:腹外疝的内容物反复脱出,使疝囊颈受摩擦而损伤,并产生粘连,使内容物不能完全还纳。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巨大疝内容物较多,腹壁丧失抵挡内容物脱出的作用,也常难以还纳。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下移成为疝囊璧的一部分,称滑动性疝,亦属难复性疝。

(3)嵌顿性疝:疝环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强行扩张,囊颈进入疝囊,随后囊颈弹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还纳。可发生肠梗阻。如嵌顿的内容物仅为肠壁的一部分,称为肠管壁疝(Richter疝);嵌顿的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是Meckel憩室),称Littre疝;嵌顿的肠管包括几个肠襻,或呈W形,称为逆行性嵌顿疝或Maydl疝。[2]

(4)绞窄性疝:嵌顿不及时解除,疝囊内的肠管及其系膜受压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以致完全阻断,而发生肠壁坏死,伴有肠梗阻。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2.疝囊高位结扎术。

3.疝修补术。

4.疝成形术。

5.支持对症治疗。

用药原则

1.腹股沟斜疝选择性手术一般可不应用抗菌素。

2.疝出现嵌顿、绞窄时,或疝无嵌顿、绞窄但合并有呼吸,泌尿系统感染者,即需应用药物包括用药框限“A”和“B”。

3.绞窄性疝术后出现并发症或体质衰弱者,术后除应用“A”、“B”外,尚可考虑应用新特药物及支持对症治疗。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97aCD0HBw8F.html

标签:腹股沟斜疝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9755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0880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