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女诗人)

 2023-06-18  阅读 597  评论 0

摘要: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著名的朦胧派女诗人。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生长在厦门。1969年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同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1972年返城当工人,当过水泥工焊锡工等多种临时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至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著名的朦胧派女诗人。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生长在厦门。1969年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同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1972年返城当工人,当过水泥工焊锡工等多种临时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历任福建省文联、作协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七、八届主席团委员;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代表;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福建省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第九届常委。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代表作《致橡树》。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

舒婷

龚佩瑜

中国

汉族

福建石码镇

1952年7月28日

诗人

《致橡树》

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

福建泉州

人物简介

舒婷

舒婷,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1985年,应邀访问西德,法国。1986年,应邀去美国举行个人作品朗诵会。1987年,应邀出访意大利。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主要作品

诗集

《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舒婷的诗》

《始祖鸟》

《致橡树》

《一种演奏风格》

舒婷

散文集

《心烟》

《此情·此景·此心》

《硬骨凌霄》

《你丢失了什么》

《预约私奔》

《今夜你有好心情》

《真水无香》

《露珠里的“诗想”》

《自在人生浅淡写》

《舒婷散文》

随笔集

《秋天的情绪》

《Hi 十七岁和儿子一起逃学》

诗文集

《舒婷诗文自选集》

《舒婷文集1 最后的挽歌》

《舒婷文集2 梅在那山》

《舒婷文集3 凹凸手记》

《舒婷精选集》

图文集

《舒婷影记》

游记

《柏林——一根不发光的羽毛》

《舒婷游记》

小说

《小气男人与撒谎女人》

古诗选编

《影响了我的两百首诗词》

诗影集

《鼓浪屿诗影集》

名作赏析

舒婷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赏析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舒婷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

谁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赏析

神女峰代表的是经典的中国爱情故事,从一而终,至死不渝,浸着泪水的美丽,诗人却没有为她唱一曲赞歌。诗人要煸动的背叛是对从一而终的传统爱情观的背叛,是对女性从属地位的背叛,是对将人的幸福做为牺牲品的道德的背叛。

这首诗的最大亮点是立意,这不只是一首闺怨诗,而是地提出了新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弱点就是缺少人性关怀,“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必然的规范,个体只是一个工具,在道德面前一切都可以牺牲。诚不知这种道德的压迫比严刑峻法更为沉重,因为它是压在人心上的。其实望夫石固守的早已不是什么爱情,而只是一种道德,一种从一而终的枷索。而诗人则撕开了枷索上的伪装,大胆地追求尘世的幸福。

我只坚信让人们获取真正的幸福就是最高的信条。任何的人、制度、信仰无论多么神圣,只要它们与这个信条相抵触就应该立即被抛弃,可是却有那么多人将这些愚蠢的偏见扑看得那么重,宁愿为了它们去伤害最美好,最善良的人。

舒婷

朦胧诗派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人物评价

“舒婷长期一个人生活在鼓浪屿是得天独厚的,她的作品有很多风格”。——余光中

主要荣誉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舒婷文集》获1998年全国首届新时期女性文学奖。

《舒婷的诗》获1998年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真水无香》获2007年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入选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

2008年获得《诗选刊》杂志社主办的“中国2008年度十佳诗人”荣誉。

2010年获得福建省“三八”红旗手荣誉。

2012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得主。[2]

《灯光转暗,你在何方?》获2015年第六届在场主义散文奖。

2017年获“中国新诗百年”、全球华语诗人诗作奖、“新诗百年杰出贡献奖”。

2019获“玉润四会”女性诗歌奖“杰出贡献奖”。

人物轶事

  1. 笔名的由来:舒婷出生时,祖父循族谱“佩”字辈,为其起名叫“龚佩瑜”。舒婷在上幼儿园时,妈妈嫌这个名字不谐音,于是改名为龚舒婷。她哥哥是“书”字辈。《诗刊》刊用她的第一首诗《致橡树》时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笔名。
  2. 她与顾城:她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来怀念顾城和谢烨,记录不少小事。其中有一件事——他们一起吃饭时,北岛等“大哥”都在,舒婷请他们吃饭,但只有顾城抢着付钱,尽管他那时连木耳都养不起。他还帮着过去端盘子,而北岛他们只在一般坐着隐隐地看着。
  3. 她与谢烨:还是在那篇散文里,她提到,当时顾城他们过得不好,她拿了些不穿的时髦衣服送过去,谢烨很喜欢,穿着也总念着。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940CD0EBA0A.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458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0957秒, 内存占用1.35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