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霉病是由毛霉菌目的真菌所引起的,是一种罕见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感染性疾病。这类微生物在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其孢子会不断地被人们吸入。当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丧失时,这种生长迅速的微生物可通过侵入患者的血管导致机体组织梗死坏死。主要继发于糖尿病、严重烧伤、白血病、AIDS。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静脉插管、血液透析、铁负荷过多或服用排铁剂的患者也具有感染毛霉菌的高风险。
2021年5月20日,印度联邦卫生部发言人拉夫·阿加瓦尔表示印度各邦应该宣布危及生命的毛霉菌病已成为一种流行病。
mucormycosis
毛霉菌病
2021年5月11日,据海外网消息,印度医生近日通报,少数正在康复和已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罕见的毛霉菌病,已有多人失明甚至死亡。印度医学教育与研究理事会(DMER)负责人塔塔拉劳·莱恩表示,印度感染毛霉菌病例数正在增加。印媒消息称,古吉拉特邦苏拉特地区至少有8人从新冠肺炎中康复后,因感染该真菌而失明。虽然这种真菌存在于环境中,但免疫力低下的人或者接受新冠肺炎治疗的患者容易感染。专家认为,在上呼吸机后感染这种真菌的机会大幅增加。
印媒消息称,古吉拉特邦苏拉特地区至少有8人从新冠肺炎中康复后,因感染该真菌而失明。过去两周,苏拉特地区报告至少40例毛霉菌病例。另据塔塔拉劳介绍,在马哈拉施特拉邦,至少有200人感染毛霉菌病,其中8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活下来,却在感染毛霉菌后死亡。这种病菌攻击了患者脆弱的免疫系统,被证明是一种致命真菌。
印度一些邦的医生注意到,住院或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感染“毛霉菌病”的情况有所增加,部分人员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不过,专家也表示,虽然“毛霉菌病”病例有所增加,但并未达到“大暴发”程度。
2021年5月11日,印媒消息称,古吉拉特邦苏拉特地区至少有8人从新冠肺炎中康复后,因感染该真菌而失明。过去两周,苏拉特地区报告至少40例毛霉菌病例。另据塔塔拉劳介绍,在马哈拉施特拉邦,至少有200人感染毛霉菌病,其中8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活下来,却在感染毛霉菌后死亡。这种病菌攻击了患者脆弱的免疫系统,被证明是一种致命真菌。
截至2021年5月18日,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至少有90人死于毛霉菌病,约1500人感染。拉贾斯坦邦和特伦甘纳邦也发现了此类确诊病例,这两个邦已经宣布毛霉菌病为流行病。
2021年5月20日,印度联邦卫生部发言人拉夫·阿加瓦尔表示,印度各邦应该宣布危及生命的毛霉菌病已成为一种流行病。
2021年5月9日,印度“全国新冠工作组”( the national Covid-19 task force)的专家就“毛霉菌病”发表了医学建议。专家指出,“毛霉菌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对免疫系统正常的人员通常“不构成重大威胁”。专家建议,在前往尘土飞扬的工地时应佩戴好口罩,处理园艺用土壤、苔藓、肥料等物品时,应穿着长衣长裤,佩戴手套,并注意个人卫生。
毛霉菌病(mucormycosis)是由毛霉菌目中的条件致病菌所致之真菌病。其特征为菌丝侵犯血管,引起血栓形成及坏死,产生鼻、脑、消化道及呼吸道等处病变,预后严重。
机体免疫力降低为重要致病诱因,例如白血病、淋巴瘤、营养不良、糖尿病、尿毒症及长期应用细胞毒类药物与皮质类固醇等患者等患者易感染本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交界处、呼吸道、消化道、手术、介入治疗或经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最突出的组织病理改变系由于真菌侵入血管,尤其是大、小动脉而引起血栓和邻近组织缺血、梗死和坏死;可以化脓,但很少呈肉芽肿改变。在血管壁内可见菌丝。
毛霉菌病可表现为6种临床类型。肺部和鼻毛霉菌病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他还包括播散型、胃肠道型、皮肤型和肾脏型。
1.鼻脑毛霉病:多由米根霉引起,可经血源或淋巴源通过鼻孔、鼻窦、延髓后累及脑部引起播散而致。临床表现为面部疼痛、头痛、嗜睡可致失明,如侵犯大血管,则引起梗死和坏死。患者常由昏睡发展为昏迷,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在7~10天内死亡。
2.肺毛霉病:可表现为非特异性肺炎,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胸部X线及常规细菌学检查无法诊断。
3.播散性毛霉病:播散型毛霉菌病的定又是病变侵袭两处或更多的器官。发病的常见危险因素是粒细胞减少症。毛霉可广泛地播散至肾、胃肠道、心、脑等脏器。其中以肺部最常受累,且较难诊断。只有60%的患者有发热,45%的患者在听诊时发现有干啰音或湿啰音。受累器官的不同有相应的体征,包括肝脾大、昏迷、皮肤损害、神经系统功能丧失、腹部压痛、黄疸等。心脏受累者可在冠状动脉内发现毛霉形成的栓塞。
4.胃肠道毛霉病:小儿胃肠道毛霉菌病罕见,主要发生于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糖尿病的婴儿和早产儿。按发病顺序排列,最常侵犯的部位是胃、大肠、小肠和食管。可因摄入被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所致,但营养不良及严重的胃肠功能紊乱也是患病因素之一,临床表现依受累部位及程度而定,可表现为非典型性胃溃疡、腹泻、呕血和黑便等。菌丝亦可从粘膜下直接侵入肠系膜动脉和髂动脉、腹膜、膈和胰腺,出现血源性播散可发生脑、心、肝和脾的播散性病灶。毛霉菌在早产儿可引起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由于病人处于免疫损伤状态且极难及时作出诊断,病情进展迅速,存活者很少。
5.皮肤毛霉病:可原发或继发于烧伤或糖尿病等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皮肤坏死性红色结节,可达数厘米,皮疹周围可见绕以红色环状边缘的苍白圈。可有焦痂形成、中心糜烂或溃疡。病理学检查可见脂肪组织的局部坏死。早产儿和白血病患儿有数例由霉类所致的坏死性蜂窝织炎的报道。病变开始为皮肤红斑和皮下组织肿胀。随着红斑的扩散,边缘隆起变硬,中心部位出现坏死并形成溃疡,而后结痂。常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直接涂片镜检可见菌丝。皮肤毛霉菌病的临床表现和有关检查无法与曲霉菌属引起的皮肤损害鉴别。与其他类型的毛霉菌病相比,皮肤毛霉菌病经外科清创术和静脉用两性霉素B疗效更佳。
6.肾脏毛霉菌病:毛霉菌病单纯表现肾脏病变的报道罕见。在10例成人的报道中,有5例无原发性诱因,肾脏周周的真菌脓肿直接侵入肾皮质,引起少尿或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出现类似急性肾盂肾炎的症状。存活者为接受肾切除术和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者。
毛霉菌病的诊断要求对本病保持高度警惕,并在组织标本中检测是否存在直径大小不一的大的无分隔菌丝或直角分支模式,许多坏死碎片中不存在真菌,因此,检查必须非常彻底。即使在组织中已清楚地见到真菌菌丝,但真菌培养仍多为阴性,其原因尚不清楚。
CT扫描和X线检查常常未能注意到或遗漏重要的骨质破坏迹象。
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应先控制糖尿病,或如有可能尽可能纠正免疫抑制状态或停用去铁胺。
高剂量脂质两性霉素B制剂(7.5-10 mg/k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被推荐作为初始治疗。艾沙康唑已被批准用作初始治疗。然而,艾沙康唑的临床经验相对有限,在病情严重的患者中,两性霉素B可能仍然是首选药物。泊沙康唑也可能有效,尤其是作为巩固治疗的药物。尚未研究泊沙康唑作为初始治疗方案时的疗效。
外科手术切除坏死组织对于治疗本病极为关键。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