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书报亭经营者赵晓华和老伴李雁玲,20年来坚守着这家报刊小店。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卫波报道 一个书报亭,两个人,20年的坚守。在太原市迎泽区五一路上有家名为“怀旧”的书报亭,赵晓华和老伴李雁玲一起经营,20年来坚守着这家报刊小店。赵晓华说:“为了一些老读者,我也要坚持下去,难舍那份情怀。”在世界阅读日到来之际,又有一些热心读者纷纷前来打卡。小小的书报亭,比往日多了一些红火。
二十年坚守 小窗口连接大世界
十字路口人来人往,怀旧书报亭一直都在那里。
书报亭,这一曾经遍布城市街头的文化载体,构建了一座城市最基本的阅读生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太原市书报亭现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
5平方米的书报亭,里面摆满了各类报纸杂志,有报纸、有杂志,还有地图。赵晓华自2000年开始经营书报亭,每天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十点,风雨无阻,数年如一日。他笑称,曾经拿着零用钱来买杂志的中学生们,如今带着孩子来买,“还经常会有人慕名而来。有来买东西的,也有专门来看看的。”
“现在售卖的书有110多种,杂志有50多种。”赵晓华告诉记者,来书报亭买报纸杂志的顾客以老年人为主。几十年了,他一直在坚守,为的是让老顾客、新顾客都能及时买到需要的报纸杂志。
一个小小的书报亭窗口,连接着大千世界。
一个小小的书报亭窗口,连接着大千世界。赵晓华年轻时就喜欢读书看报,这也是他能坚持经营这家书报亭的原因之一。“以前网络没有这么发达,那时男女老少都爱看点报纸杂志,不像现在一家人面对面只顾低头看手机。”赵晓华说,那时,老年人多会订阅报纸,年轻人则多看《青年文摘》《读者》等。
记者在书报亭逗留了一个多小时,这期间,有不少人前来买报刊杂志。今年55岁的李师傅,在怀旧书报亭,他买了一份报纸、一份杂志。“互联网时代有很多电子读物,但我还是觉得拿着报纸看更舒服,和用手机看各种信息的感觉完全不同。”他告诉记者,自己读报看书40年,每年报纸杂志花费1000多块。
68岁的付大爷,是怀旧报刊亭的老顾客。
68岁的付大爷,是怀旧报刊亭的老顾客。十几年来他一直在这家书报亭买报纸,以前住在附近,搬家后就每天骑着自行车过来。付大爷买了一份《环球时报》,拿上报纸后,他迫不及待站着看了起来。付大爷表示,这么多年的习惯,每天不看报不读书的话,总感觉少了点啥。
书香墨韵 老读者怀念老传统
这个充满着水墨书香的小亭里,有着太多人的精神寄托。
作为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文化印记,这个充满着水墨书香的小亭里有着多少人的精神寄托。报刊杂志伴随着“70后”“80后”走过了令人难忘的金色岁月,他们一有零花钱,就去书报亭买一份报纸或一本杂志,然后美滋滋地看上一天。
静下心来读读书,看看报。
当前,我国网民人数不断攀升,特别是手机上网人数持续增多,许多人选择从网上获得资讯。采访中,也有不少读者认为,书报亭是城市中一条条“文化的小舟”,它承载了几代人的成长记忆。尽管互联网发达,但依然还需要保留传统,并尊重传统。“与看电子书相比,我更喜欢捧着书本报纸来看。”“80后”王先生表示,自己还是喜欢去图书馆、书店看书,也会去书报亭买书。
给怀旧书报亭送报纸杂志的陈师傅,以前在太原市桃园四巷经营一家书报亭。他经营书报亭15年,后来开始给书报亭、居民送报纸杂志。他表示,自己曾经是书报亭经营者,也是一名读者,还是觉得看书看报舒服,就喜欢那种淡淡的墨香。
记者提及很多书报亭会捎带经营副食和冷饮来获取更多利润,赵晓华表示,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切向“钱”看。因为喜欢,所以坚守。“毕竟还有那么多老读者,我不舍得轻易放弃。”赵晓华的老顾客们有很多是从杂志创刊就开始读,偶尔拉下一期心里都像少了什么似的。
小小的书报亭,承载了几代人的成长记忆。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和老伴把书报亭经营下去,割舍不下这些老顾客们。”赵晓华表示,想继续为老顾客、老朋友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来源: 山西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