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晚唐诗人李商隐,很多人都会想到他的《无题》,虽然这组诗确实经典,但是却不能完全代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
除去这组朦胧情诗,李商隐的诗风是怎样的呢?
自元稹之后,唐朝许多诗人争相模仿杜甫,但要论风格、成就和影响力最接近杜甫的,非李商隐莫属了。
众所周知,杜甫在七言律诗上的成就可谓是登峰造极,他的《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
而李商隐是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无题》组诗中,大部分都是七律,除此之外,还有《马嵬》、《筹笔驿》、《春雨》等等都是相当经典的七律诗作。
再说杜甫的诗风,概括起来就四字“沉郁顿挫”。
杜甫一生遭遇了许多苦难,曾经为了功名,困守长安整整10年;安史之乱时,又被叛军抓获,亲眼目睹了山河的破碎;晚年时又因失去友人的资助,漂泊蜀中。
所以,读杜甫的诗歌总有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
而李商隐也差不多,他这一生有许多恋情,都无疾而终。
更令他悲痛的是仕途上的不顺,早年他是令狐楚门生,和令狐楚的公子令狐绹来往密切,令狐父子属于牛党。
可是在令狐楚去世没多久,他就成了李党主要成员王茂元的女婿。
对于牛党来说,他是背叛者;而李党也不见得会接受这个两面三刀之人。
更何况后来李党逐渐没落,可想而知李商隐在仕途上会有多艰难了。
情场失意,仕途受阻,再加上晚唐时局的动荡,所以李商隐的诗中也常充满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沉痛。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悲愤沉痛,令人不忍卒读。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李商隐难得的乐观之作,其中10字,妙绝千古。
这首诗名为《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这首诗大概写于公元847年,距他成为王茂元女婿,陷入两党之争正好是10年。
在这10年的时间里,他在仕途上屡遭排挤打压,心情一直十分抑郁。
而且随着后来牛党的得势,他的处境更加艰难,就在此时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他赴桂林任职,这让一直处于黑暗中的李商隐看到了希望,他毅然决定跟随郑亚,远离京城这个政治漩涡,远赴桂林。
这首《晚晴》便是他在桂林任职期间所写,描绘了一幅风雨后清明净新,又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难得的愉悦之情。
诗歌首联点明了地点和时节。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清”字,有三层含义,一来是指夏日的“清”,为后文的景色描写埋下伏笔;二来是指环境之清幽,这和“深居”二字相对应;三来也是指诗人心境之“清”,只此一字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接着颔联两句描写的是雨后初晴景象,诗人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小草”这一意象,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久遭风雨摧残的小草,终于等来了雨过天晴,在夕阳余晖的照射下,焕发着勃勃生机,这大自然中看似很平常的一幕,却让诗人联想到了自身的经历。
他并不因人生的风雨而灰心丧气,而是格外珍视这来之不易的“晚晴”,这样乐观的李商隐也是不多见。
颈联画面一转,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所见之景,视野更加开阔,诗人的心胸也更开放。
他登上小阁楼,举目远眺,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
夕阳照射在小窗上,带来一线光明。
我想这柔和的余晖不仅照亮了小窗,更是照亮了诗人的心底深处。
雨后的晚景有多温暖明亮,诗人的心情就有多明朗喜悦。
最后的尾联诗人又写到了回巢的飞鸟。
原本“归鸟”最易勾动游子的愁绪,但是诗人这里的一个“轻”却让人体会到了一种轻松喜悦之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鸟儿的“轻”也正是诗人的“轻”,诗人的愉悦之情由此可见。
全诗表面上描写的是雨后之景,实际却是诗人的自身写照,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愉悦闲适之情。
其中“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10字,妙绝千古,安慰了多少失意之人。
虽然后来这句诗引申出了其他含义,但是在这首诗中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李商隐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难免有风雨,但是风雨过后便是晴天,而我们需要珍重的就是这雨后的晴天。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