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象(亚洲象的一个亚种)

 2024-07-27  阅读 167  评论 0

摘要:印度象(Elephas maximus indicus)是亚洲象的一个亚种,一般说到亚洲象指的最多的是印度象。印度象身高约2.8米,体重约4吨,雄象的象牙有1.5米以上长。性情温和多疑,喜沐浴,寿命约60岁。印度象饮水时,先将水吸入鼻中,然后再喷到嘴里喝下,不能直接用鼻子喝水。印度象的活动也有一定季

印度象(Elephas maximus indicus)是亚洲象的一个亚种,一般说到亚洲象指的最多的是印度象。印度象身高约2.8米,体重约4吨,雄象的象牙有1.5米以上长。性情温和多疑,喜沐浴,寿命约60岁。印度象饮水时,先将水吸入鼻中,然后再喷到嘴里喝下,不能直接用鼻子喝水。印度象的活动也有一定季节性规律,根据2003~2004年,在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野象谷进行的研究观察,2月和8月野象活动较多,而在10~12月很少活动,这可能与食物多少和栖息地其他因素有关。印度象群是以最年长的雌象为首领的“母系社会”,象群一般由若干头成年雌象和未成年象组成,也有一头母象和其1-2个孩子(一大一小)组成的小家庭。

Elephas maximus indic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

真兽亚纲

长鼻目

象科

亚洲象属

亚洲象

印度象

印度象

形态特征

体型

初生的印度象幼仔身高约70~100厘米,体重可达100公斤。到10~15岁,身高约200厘米。成年雄象的身高约250~300厘米,少数可达3米以上。达到繁殖年龄成年雌象身高约200~280厘米。体长约550~640厘米(含鼻子长)。成年印度象体重一般为3000~3500千克,最大者可达5吨。印度象背部较平缓,中部略高(非洲象背部中部凹陷)或者背部前半部较高,后半部较低,胯部较低并向后方倾斜。头顶有两个明显隆起,俗称“聪明顶”或“智慧瘤”。有些印度象鼻子根部眼睛前方隆起,是鼻骨凸起的外在表现。人工饲养的雌象,若不劳动或表演,身材常常较臃肿。

皮肤

印度象皮肤为深灰至黑色,耳朵边缘和象鼻部分则呈浅褐色,随年龄增长而越发明显。但由于其体表往往复盖着各色泥土而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皮肤厚,可达3厘米以上,多皱褶,体表散生极稀疏的短毛。

象鼻

象的鼻子是现生动物中最长的,可以垂到地面,富有弹性,能伸长至2米。上粗下细,末端为2个鼻孔,顶端有一个指状突起(非洲象有2个)。在大象胚胎发育的早期,鼻子和上唇是分开的,到了胚胎发育晚期,才由相关肌肉和神经分化合并成象鼻。鼻气管整个内壁由纵向排列整齐的大约150000条肌肉束组成,它没有骨骼、软骨支撑,也没有肌腱牵引,这使得象鼻非常灵活而敏感,鼻端的指状突起能捡起细小的物体。象鼻也很有力量,可以抬起350公斤的重物,在移动重物时需要头部活动,以颈部肌肉收缩产生动力。

鼻子对大象来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除了呼吸,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功能。

象鼻的嗅觉十分灵敏,它们时常扬起鼻子在空中摇曳摆动,不但能探测到食物或水的大体方位,还能察觉到附近有无猛兽。

大象用鼻子采集食物,吸水喷到嘴里饮用。

象鼻也是大象日常交往的工具,将鼻子卷成不同的姿势能表达不同的含义。大象用鼻子相互抚摸,缠卷是友好的表示。

大象也用鼻子卷起沙土撒到身上,或用鼻子吸水喷到身上来清洁皮肤。象鼻还能做出揉眼、挠痒等细致动作,有时还会利用工具,如用鼻子抓起木棍或竹篾来挠痒,卷起木棍破坏电网等。

象牙

狭义的象牙即指大象突出嘴外的第二对门齿。象牙大部分呈乳白色,雄象2-5岁开始出牙,随着年龄增长而生长,有白、黄、浅棕等色。一般来说雄性印度象有较为发达的象牙,而雌象即使有象牙也十分短小。象牙也分牙体和牙根两部分。象牙约三分之一为牙根,长在牙管里与骨头相连,是空心的,内有牙髓,保证象牙的持续生长。而露出口腔外,相当于象牙三分之二的部分即为牙体,实心。不同个体象牙的粗细、长短、弯曲度都有较大差异。有的印度象只有一侧的象牙,甚至根本没有象牙。

象牙对印度象尤其是雄象尤为重要。雄象用象牙来打斗争夺配偶,象牙发达显然在打斗中更有优势,从何获得更多繁殖后代,传递基因的机会。同时大象也有象牙协助采集食物、掘土和防御天敌。

如果按照自然法则,那么象牙发达的基因必定占有优势,但是由于

人类为获取象牙对大象大肆捕杀,使得象牙发达的基因不断被人为淘汰,而原本罕见的没有象牙的雄象却能逃过此劫。目前印度象雄象中不长象牙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0%,毫无疑问,大象遭受的人为选择和自然选择截然相反,对大象的生存构成极大危害。

观察发现,印度象喜欢在土堆、树干或河岸上磨牙来保持象牙锋利。野象比人工饲养的大象更爱磨牙,可能是因为野象的生存条件不如人工饲养下优越,象牙使用频率也就更高,所以更需要把象牙磨尖。

除了门齿,印度象口中还长有臼齿,也称颊齿或磨齿。

一般动物的颊齿都是整齐排列在牙床内,每颗从牙根往上生长。而象的颊齿生长方式则很特殊。颊齿在牙床内从后边斜着发生和长大,在生长的同时向前推移,以倾斜的姿势被逐渐磨损,并把前一颗颊齿挤掉。

通常情况下,一头象同时使用的磨齿只有4颗,即上、下、左、右颚各一颗,或者前一颗牙齿的后半部分和后一颗牙齿的前半部分同时使用。象的一生中会换6次牙,大约在40岁左右长出最后一批牙齿。所以算上门齿,印度象一生中总共拥有26颗牙齿。

大象臼齿的这种生长方式使得其非常耐磨,这也是大象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亚洲象的臼齿比非洲象的要进步,最后一颗臼齿有24个齿板,齿冠也较高。而非洲象最后一颗臼齿只有10个齿板,齿冠也较低。

印度象最后一颗磨齿被磨损掉后会因无法进食而饿死,如果继续喂磨碎的食物或给它镶上假牙,就能延长其寿命。

眼睛

印度象的眼睛和其身体相比显得很小。关于其视力究竟如何还有待研究,有人认为它们是近视眼,但也有人认为它们能看得很远。过去认为大象是色盲,视觉是黑白的,但人工训练的印度象在画画时对颜料有一定的选择性,所以它们应该能分辨出色彩,只是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不像人那么强,可能类似人类的“绿色盲”。

耳朵

亚洲象的耳朵比非洲象小,且不如非洲象圆,耳朵边沿最高处一般不超过头顶。象耳主要功能是听觉,耳朵竖起能听到很远处传来的声音。耳朵遍布毛细血管,因此大象不停地扇动耳朵主要是为了散热。同时扇动耳朵也能驱赶蚊虫。大象发怒时会张大并竖起耳朵。年龄大的印度象耳朵边缘会卷起,因此有经验的人可根据耳朵边缘卷曲程度来判断印度象的年龄。大象生病时,耳朵是输液治疗的最佳注射部位。

尾巴

大象的尾巴呈长条圆形,上粗下细,长到膝关节处。末端呈扁平状,上面长有黑色尾毛,排成2行,毛长10-15厘米。象尾左右摆动驱赶蚊虫。印度象发怒或奔跑时尾巴会向上竖起。小象有时会拉着妈妈的尾巴,就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一样。

四肢

印度象四肢粗壮。前肢几乎与地面垂直,有利于支撑体重,腕关节可活动;后肢略弯曲,运动时便于推动身体前进,小腿骨短,腕关节几乎不能活动。大象没有脚踝骨的,脚底有厚厚的脂肪层,便于缓解压力,而且能有效感知地面的震动波,跺脚也是大象交流时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印度象和其它亚洲象前足外露的有5趾,后足4趾;普通非洲象前足4趾,后足3趾;非洲森林象前足5趾,后足4趾。

大象行走时,先迈一侧后足,即将落地时同侧的前足也向前迈出,两足均落地后再迈另一侧的后足,然后是另一侧前足……大象一般只有这一种步伐,所以严格地说大象“奔跑”时只能算是快走。

印度象运动能力很强,最快时速可达24km/h,一次可跑400~500米。游泳速度达1.6km/h,可连续游5-6小时。

生活习性

饮食

印度象是植食性动物,它们采食的植物根据其分布区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印度象以植物的嫩枝、树叶、茎杆为主要食物,也吃草和植物的果实。

每头成年印度象每天需要进食150~240kg,甚至300kg,当然这与个体间的差异有关。大象的消化效率较低,只能消化吸收食物中的40%,其他都成为粪便排出,正常的新鲜大象粪便成球形,在大象的粪便中还能清楚地看到其食用植物的残渣,象粪中生活着很多微生物,甚至有昆虫等动物。

近年来,由于栖息地被侵占和破坏,自然环境提供给印度象的食物不足,印度象常冒险到农田采食分布集中易于采食、味道可口的农作物。在此过程中印度象逐渐摸清了作物生长规律,常在作物成熟的季节到来,并选择采食作物最好吃、最有营养的部分,如专门采食稻穗、玉米棒而抛弃茎杆。

为了补充无机养分,印度象也喝含盐分的小水塘里的水、采食盐渍土。西双版纳的观察发现,成年象还采食河床水底的一种黑色小石粒,在象的粪便中也有发现。这种石粒的成分是什么,印度象为什么要采食它们,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景区中在固定地点埋放食盐能吸引野象到来。

印度象每天需要饮水数次,一天消耗的水量达60kg左右。如果水太浑浊,印度象还会在河流或水池边用鼻子和脚挖出一个坑,喝坑里渗出的经过沙石过滤的水。

大象采食时,会用鼻子卷起地上的草,或缠绕拉断树木的枝叶然后送入口中。遇到较小的果实等则用鼻端的指状突起捏起送进嘴里。对于散落在地面的碎草、树叶等,则先用前腿将其堆成堆,然后一并卷起。有时还会把食物来回甩打,去除上面的水或泥土,或者用鼻端的突起挑拣。

人工饲养的印度象在吃精饲料时会一边吃精饲料一边吃草,这种行为可能是一种咀嚼处理机制,即草料可把在口腔中经过唾液消化搅拌成黏稠状的精饲料辅助咽下并起到清洁口腔作用。

印度象饮水时,先将水吸入鼻中,然后再喷到嘴里喝下,不能直接用鼻子喝水。鼻子每次最多可吸水15升左右。

洗浴

野生的成年的印度象很少躺在水中沐浴,它们常用鼻子吸水喷淋到身体各处清洁身体和给身体降温。而幼象则会在成年象的护卫下尽情地在水中翻滚、嬉戏和玩耍。人工饲养的成年大象有时也常舒舒服服地侧躺在水中,让驯象师为其搓洗身体。

成年象有时会到深水中甚至大海里洗浴游泳。

在烈日下,当印度象离水源较远时,它们会把鼻子伸进嘴里,吸出胃里的水,然后喷到身上。

印度象也会用鼻子卷起地上的浮土,抛撒到身上,这种行为很常见。复盖在身上的尘土能防止蚊虫叮咬和烈日灼伤皮肤。地面浮土不足时印度象还会用脚把泥土踢松。

印度象也常把泥浆喷洒到身上,泥浆能起到和水一样的降温作用,而且泥浆渗入粗糙皮肤上的皱褶,能包裹住里面的寄生虫。泥巴干了之后被抖落下来,就能把寄生虫一同清理掉。

此外,亚洲象在进食时还会卷起一些草和枝叶盖在头和背上,防止日晒和蚊虫叮咬。印度象还会用鼻子挠痒或在大树上蹭痒,有时还卷起木棍或竹篾来挠痒,少数情况下会在地上躺下打滚。高纬度地区动物园里的印度象还会在雪地上打滚或把雪扔到身上。

活动规律

印度象平均体温39.9℃,畏寒,但也不喜欢阳光直晒,白天多隐蔽于林阴处,避开烈日暴晒,多在气温稍低的清晨和傍晚觅食,这可能也是对人类活动的避让。印度象平均每天约¾的时间,即17~19小时处于活动状态,这些时间主要用于取食,而成年象每天睡眠时间只有约4小时。印度象一般站立或依靠树木睡觉,有时也侧卧休息,但不能长时间卧倒,因为其体重太大,卧倒时会压迫内脏。

白天周围人多时印度象表现出较高的警戒性,夜晚人为干扰少时则处于放松状态,警戒性低,显得更自然。

印度象的活动也有一定季节性规律,根据2003~2004年,在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野象谷进行的研究观察,2月和8月野象活动较多,而在10~12月很少活动,这可能与食物多少和栖息地其他因素有关。

印度象在密林中活动时常沿着宽约70厘米的固定路线,俗称“象道”,这些“象道”也为人和其他动物在林中活动提供了方便。

因印度象躯体庞大,膝盖弯曲度小,在坡度大的地区活动困难,上下坡时总是沿着山脊或走S形。

社群结构

印度象群是以最年长的雌象为首领的“母系社会”,象群一般由若干头成年雌象和未成年象组成,也有一头母象和其1-2个孩子(一大一小)组成的小家庭。雄象7~8岁性成熟后会离开象群成为独象,它们独自生活,或是加入仅由雄象组成的“光棍”群。

象群的规模大小不等,少则2~3头,6~10头较为常见,16头以上的大群主要见于食物较少的旱季。超过百头的象群100多年前还很常见,现在基本见不到了。通常情况下,象群与象群的活动范围并不重叠,但有时数个小象群会结合成一个大群,并表现出时分时合的特征。

雌象群成员之间多有亲缘关系,所以关系紧密,而雄象群结构则较为随意和松散。

在交配期,象群会呈现出一雄多雌的结构,即由一头成年公象携带一群雌象和幼象,但一般仍由最年长的雌象担任首领,带着象群活动,雄象则活动在象群外围,始终处于警戒状态,随时准备护卫象群和应对竞争者。

通讯交流

印度象听觉、嗅觉非常发达,视觉较差。

印度象能发出多种多样的声音,包括低沉的隆隆声,鼻子喷气声,和我们熟悉的用喉部和鼻腔共鸣产生的嘹亮的“嗷喔——”的声音。印度象还能发出频率为12~24Hz,穿透力很强,可以传播20km以外的次声波,人类一般听不到。

这些声音能表达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个体之间会用低沉的吼叫声和尖锐的鸣叫声彼此打招呼。发情的雄象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次声,既威胁其他雄象又向雌象求爱,如果象群中有发情的雌象,它也会发出类似的隆隆次声回应,并且音调更低沉,传播更远。如果有象群成员走失,它们会用短促而响亮的“嗷!”的声音进行联络。

印度象互相握鼻,爱抚对方的身体,甚至将鼻子伸进对方嘴里,都是亲近友好的表示。大象对同类一般较为友好,即使陌生的象见面也会友善地相互问候。不过在食物和水源匮乏时象群之间也会互相示威驱赶,发情期的雄象会互相排斥。

印度象通过嗅闻粪便、尿液,以及身体表面腺体(包括皮脂腺、腹腺、肛门腺、包皮腺等)散发出来的气味,也能获得很多信息,包括个体识别以及同性或异性个体是否发情等。

印度象张大耳朵,抬起头则是高度警戒的表现。繁殖期雄象高昂起头,用象牙对着竞争对手是在进行示威。

面对其他生物的出现,印度象会先静默对待,如果感到是一种威胁压力,它们会突然喷出气雾(有助于缓解压力,也是在试探对方)然后马上回避,有时也可能发动攻击。

雌象在未成年时就喜欢照顾幼小的成员,而小雄象更喜欢追逐打闹,为将来搏斗做准备。

智力感情

大象脑重约4~6kg,而且大脑及小脑都极度发达,所以大象聪明且有极强的记忆力,感情也极为丰富。

例如,它们能记住阔别几十年的老朋友;对于伤害过它们的人多会采取报复行为。有这样一个故事,印度一个裁缝在做针线活时,一头大象把鼻子从窗户伸了进来。裁缝用针扎了它的鼻子一下,大象尖叫一声逃走了。过了一会,那头大象又回来了,从窗户向屋里张望,然后扬起鼻子,噗地喷了裁缝一身水,然后像做了恶作剧的孩子一样跑走了。

象与象之间十分友爱,与主人也会建立深厚的感情。

大象会照顾生病或受伤的同伴,同伴取食有困难时还会用鼻子卷起食物喂到它的嘴里。如果有同伴去世,其他大象会十分哀伤,在旁边久久守护它的尸体,为它哀悼,甚至几天不愿离去,而关于大象墓地的传说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经过训练的大象还能做出画画、照顾幼儿等需要高智商的行为。研究表明,印度象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而不会把它当成其他同类,只有极少数动物能做到这一点。

动物园里的大象,如果关系亲密的同伴或饲养员突然离去,它们的感情会受到很大伤害,甚至会绝食。

面对人类架设的电网,大多数动物都束手无策,而印度象却自有妙招,它们会用树枝搭在电线上使其短路放电,或推倒大树压倒电网,或者用脚踩踏电网周围木桩使其歪倒,甚至直接在阴雨天太阳能电力不足时强行破坏电网。

生长繁殖

生长周期

印度象,尤其是野象的年龄很难说清楚。一般食草动物的年龄可用乳牙或磨牙的生长和磨损情况判断,可是由于很难接近大象,这种方法可行性较小,一般通过体型和象牙(门齿)的大小来判断象的年龄,有经验的人还能从鼻子和耳朵上浅褐色区域的面积以及耳朵卷曲情况判断印度象年龄。

雌象10岁左右性成熟,而雄象一般要到12~14岁才性成熟。印度象18~24岁(有的甚至要到30岁)才体成熟。大象终生生长,但体成熟后生长很缓慢。由于体成熟脚腕,雌象一般在16~20岁左右第一次繁殖,而年轻的雄象由于竞争不过强大的成年雄象,野生条件下一般没有繁殖机会。

印度象的寿命是除人类以外哺乳动物中最长的,一般约60~80岁,有的甚至能活到90岁甚至百岁以上。

发情交配

雄象发情狂暴期一般为一年一次,时间并不固定,多在11月至次年5月;雌象发情期理论上每4个月一次,每次持续2~4天。发情期最明显的特征是性腺流出液体。发情期的印度象昏昏沉沉,脾气暴躁,甚至会攻击同类和主人。雄象出现性尿湿及两额部的颞腺有液体分泌现象,最活跃时阴茎勃起外露,并不断敲打腹部,而雌象则阴唇外翻,红肿,分泌液增多。

印度象的发情交配以雌象为主,只要雌象处于发情期就能受孕成功,当然,如果雄象也处于发情狂暴期成功率更大。

发情期的雄象排斥其他雄象,会互相吼叫,抬头用象牙对着对方示威,有时还会进行搏斗。搏斗时两头雄象面对面,抬起头,象牙向前撞向对方然后用力推搡。搏斗后失败的一方会转过身离开。

交配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交配后不久雄象就会离开。

有时爬跨在非发情季节也会出现,可以算是一种练习和试探。

雌象怀孕后体态笨重,乳房膨胀,不愿像平时那样活动,印度象妊娠期长短有较大差异,为18~22个月。圈养印度象,所怀幼象是雄性的为615~668天,是雌性的为628~668天。每胎一仔,1%~2%的雌象可产双仔。

并不是每次交配都能使雌象受孕,而印度象体型巨大,很难从外观判断是否怀孕,有时人们满心欢喜地等待小象出生,可直到过了预产期,雌象还没有分娩迹象,人们才意识到它是假怀孕。

产仔育幼

由于交配期不固定,印度象产仔期也不固定,全年都可能见到有幼象出生,在12月、1月和2月较多。大部分雌象在夜里,寻找有嫩草或地面柔软的地方生产,有时有其他雌象担任接生婆。生产前雌象焦躁不安,大声呻吟,要持续2~3个小时。生产时,雌象后腿弯曲,呈半蹲的姿势,防止幼象从过高的地方摔下。幼象刚出生时有一层胎衣包裹,要由母亲或接生雌象撕开。

幼象刚出生时一般先静静地侧睡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地抖动耳朵、尾巴、鼻子和脚,在后就在其他象的搀扶下站起来,尝试走路。有时雌象会用腿踢打幼象,或用鼻子拉扯小象的鼻子,让小象尽快苏醒站立。刚出生的幼象身上毛长,鼻子短,仅25~35厘米,身高76~91厘米,体重约100kg,大约两天后才能随象群到处活动。幼象从雌象身体侧面吃奶,吃奶时把鼻子向上扬起,直接用嘴吮吸乳头,新生的小象感官还不能很好的工作,往往找不准乳头,母亲和接生雌象会耐心引导它。

小象会受到整个象群的关爱,象群会尽量放慢行进速度防止小象掉队,遇到危险大家会一同保护小象,平时家庭成员也会经常爱抚照顾小象。幼象在出生的头几个月只吃母乳,并会一直哺乳到2~3岁甚至更长。不到一岁的小象不会用鼻子卷东西和吸水,喝水时会俯下身直接用嘴巴喝。幼象要由母亲悉心照料到5岁左右。

印度象每隔4~8年繁殖一胎,小象出生后它的哥哥或姐姐可能仍由母亲照顾。新生儿出生后雌象对上一个孩子的关爱必然会减少,小雌象会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而小雄象常会嫉妒。

当然,以上这些信息不同个体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栖息环境

野生印度象主要自然栖息地为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风林,也生活于灌木丛、稀树草原、河漫滩平原湿地等环境。印度象对生境选择存在着共性和个性,包括对自然生境和社会生境的选择。以下关于印度象生境选择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对我国野象的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

自然生境的选择

野象在选择自然生境时,往往根据食物、水源和隐蔽场所作出判断,具体说就是选择食物丰富、水源充沛和隐蔽性好的热带森林。印度象对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栖息地大小、郁闭度、水源、温度和日照、山坡的状况、海拔等生境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正是这个原因,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印度象的分布区域越来越小。

中国印度象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多生活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气温较高、空气湿润、靠近水源、植被生长茂密的热带森林中。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及林间的沟谷、缓坡、竹林及宽阔地带最为常见。而印度象最喜爱的适宜生境是有竹丛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段,以及竹丛较少而以壳斗科的栲和栎为主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段。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象需要的不完全是长满大树的林地,而是能够提供主要食物来源的较低矮次生性植被。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过分强调了森林的原生性,反而会使包括大象在内的地面食草动物缺乏鲜嫩食物。

印度象食量很大,由于印度象采食时破坏和浪费严重,所以实际消耗的是吃掉的数倍。正因如此,每头亚洲象占据的生境面积可达数十平方公里,平均约60平方公里,目前的印度象栖息地面积远满足不了其需要,这也是引发人象矛盾的主要根源之一。

印度象饮水量大,并且用水和泥浆洗浴降温。因此印度象喜欢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活动,对河流、溪流、池塘等旱季不干涸的水体有强烈的依赖性。

印度象从食物中得到的盐分远远不能满足其高大躯体对无机养分的需要,因此,它们常在溪流边、森林下含盐分的小水塘(俗称硝塘)里采食无机养分。所以硝塘对印度象的分布有着明显影响。

社会生境的选择

社会生境是在自然生境背景下通过人类活动建立起来的。印度象对社会生境的选择,主要包括避让干扰和作物依赖。

人类的居民区、农田、道路等人为设施,以及偷猎、环境污染等问

题,对包括大象在内的很多动物都造成了极大的干扰,这些动物对于干扰源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回避性,在回避之余也常进行一些应对和报复行为,引发人象冲突。成年象在自然界中无天敌,猛兽一般也不敢袭击由成年象看护的幼象,但印度象遇到其他需要戒备的动物一般也进行回避。

避让活动影响着印度象的空间分布,使象群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这也可能是其繁殖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因为自然生境往往满足不了印度象的生存需要,印度象常会不得不冒险进入耕地、村寨采食作物,甚至对农作物产生依赖,进而学会应付人类。当自然界食物丰富时,印度象很少采食农作物,而自然界食物匮乏时,印度象拜访农田的次数则明显增加。

种群现状

印度象(Elephas maximus indicus)的分布范围主要为亚洲大陆区域,包括印度、中国、越南、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马来西亚;分布在斯里兰卡区域的是锡兰象(E. m. maximus),又称斯里兰卡大象;另有两个分别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亚种——苏门答腊象(E. m. sumatranus)和婆罗洲侏儒象(E. m. borneensis)。[1]

亚洲象曾广泛分布在西起幼发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贯穿喜马拉雅山脉,从西亚经伊朗海岸到印度次大陆再到东南亚,东到中国东南沿海,北至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分布区面积多达9000000平方公里(在西亚和中国中原地区的可能是亚洲象的其他亚种,而非印度象)。现在亚洲象在西亚和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灭绝,其他地方也只有零星分布,种群孤立且分散。

国际上广泛引用的亚洲象数量是30000~50000头(Kempf et al.2000;WWF2002),栖息地总面积约486800平方公里(2003),这只是一个估计值,只是由于保护工作者和媒体的无数次重复才被人们广泛接受。数十年过去了,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明显丧失,亚洲象数量却一直没有被修订过。

目前,在中国境内,仅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景洪市、勐腊县)、思茅市(翠云区、澜沧县)和西南部的临沧市(沧源县南滚河)有野象分布。其中西双版纳最多,约220头,有不少象群是在边境线上活动的,常进入缅甸和老挝。

2003年亚洲象种群估计数量(万自明2005)

目前全世界人工饲养的亚洲象约有11000头。

导致亚洲象数量减少、栖息地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有:

1、自身对生活环境要求苛刻。

2、自然环境的变化。

3、人类活动,主要是猎杀和侵占栖息地的影响。

成年印度象在自然

界中无天敌,幼象在成年象的看护下一般也不会受到猛兽伤害,造成印度象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猎杀、自然灾害、疾病和意外事故。

获取象牙是人们猎杀印度象最主要的目的,象牙被人们视为珍宝,又能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价格不菲,但人们的这种喜好给印度象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就有“象有齿以焚其身”的说法。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故意杀害印度象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仍然有不法分子在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

现在,人类不断侵入印度象的自然栖息地,引发人象冲突,村民们为了自身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能无视法律,枪杀或毒杀野象。私设电网也可能会电死印度象。

雷击和传染病可能造成印度象成群死亡,洪水有时会卷走幼象。在我国云南南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居多,并不十分适合印度象活动,曾多次发生印度象摔下山崖或掉进洞、沟而死亡的悲剧。随着人类和印度象栖息地的不断重叠,印度象在穿越铁路时被火车撞死的事件,被人类架设的高压线电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人象关系

人象冲突

目前非法象牙交易仍然猖獗,偷猎野象的行为屡禁不止;大象分布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大象的自然栖息地不断受到侵占,被开辟成居民区、耕地、茶园、橡胶园等。野象食物不足时就会冒险采食农作物;印度象是十分聪明和富有感情的动物,有时会出于报复恶意破坏人类的农作物和设施甚至袭击人类。例如,印度象并不食用橡胶树,但有时会将其这段,这明显是对人类侵占其栖息地的报复。

对付野象,当地居民一般采取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强光照射、制造烟雾、气味刺激、假人威慑等办法驱赶,但野象十分聪明,通过学习渐渐识破了这些办法,有时不但不逃跑,还直接发起攻击,导致居民采取枪杀、毒杀等极端措施,而这又进一步激怒野象进行报复……人象冲突愈演愈烈。

保护措施

亚洲象(包括印度象在内)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附录一,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EN),在中国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野象分布的国家均已经采取或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保护,有的国家和地区还将它们作为旗舰种,在保护野象的同时促进了对野象生境的保护。

大象的保护还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在野生环境中保护所有的印度象。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我国在由印度象分布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思茅市(今普洱市)等地区,先后建立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沧源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思茅市莱阳河省级保护区、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盈江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铜壁关地区的最后几头野象在越出国界后再也未返回,保护区建立后积极进行招引工作,希望通过努力把这里重新建设成野象生活的乐土,还与缅甸协商研究跨国保护方案。在分散的保护区之间建立生态走廊

另一方面,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组建执法管理队伍,加大管理力度,防止印度象受到人为伤害。同时尽可能缓和人象冲突,如对保护区内的居民实行扶贫搬迁,为印度象和其他野生动物腾出生存空间;对野象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政府给予补偿;采取架设太阳能电网、挖防象沟等措施,阻止野象进入人类生活生产区。不过电网一定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设置,设置不当可能起不到防象作用,也可能对印度象造成伤害。当然,解决人象冲突的根本办法是改善野象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环境,毕竟野象都是在自然界提供的资源不足时才会侵犯人类的,是人类先侵占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同时还要加强对印度象的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

驯养利用

印度是最早驯养印度象的国家,始于公元前3500多年。被驯养的大象有多种用途。由于大象繁殖周期缓慢,所以人工繁育的大象很难满足需求,相当一部分家象都是直接由野象抓来驯化的。

刚刚被捉住的野象野性很大,不允许人们靠近,也不吃人给的东西,这时人们就将其锁在大树上。后来在饥饿的驱使下,被捉住的印度象会开始吃东西,野性也逐渐减弱,这段时间驯象师要日夜陪在它的身边照顾它和它培养感情,并对它进行一些训练,有时也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幼象约一个月左右就能初步驯化,而成年象要两个月的时间。

训练印度象要软硬兼施,因材施教。训练的方法有强制训练和诱导训练两类。强迫训练就是用一些强制性的刺激手段使其屈服并做一些动作;诱导训练就是用食物奖励等办法使其形成“做对动作有奖励,做错有惩罚”的条件反射。前者可能使印度象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仇恨,导致反抗或在日后进行报复;后者的训练效果更好,但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当然,训练的方法不是绝对的,动物是有感情的,你对它好,它自然也更听你的话。有些印度象,特别是幼象会和驯养员建立深厚的感情,训练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用十分残忍的虐待手段训练大象,给大象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地伤害

驯养后的象可用来骑乘,贵族骑乘的大象装饰华丽气派,还带有仪式性质。

郑和下西洋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迎接他。在南亚和东南亚的森林里,大象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人们看到了大象巨大的力量,就利用他们来劳役。古代大象被用来耕地。直到今天,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印度象仍然是伐木场搬运木材的重要劳动力。

冷兵器时代,战象是重要的兵种,它们不仅有巨大的破坏力,还能给敌人带来极大地恐慌。

大象也是产象的国家进贡时常见的礼物,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中的大象就是孙权送给曹操的。

印度象也是许多节日和仪式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泰国新年宋干节(泼水节),大象会走上街头,和人们一起庆祝。泰国人还把11月1日定为“象节”,这一天会有精彩的大象表演和大象运动会,以及大象聚餐。

印度象早已与宗教结合在了一起,在产象的国家和地区,传统文化中大象都是神圣的。象头神犍尼萨为印度教及印

度神话中的智慧之神、破除障碍之神。他是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帕尔瓦蒂(Parvati)的精神之子。小乘佛教中传说佛祖的母亲因梦见白象而孕释迦牟尼。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看来,象是代表江山稳固、社会安定的标志。在象的背上放一宝瓶,有些瓶内再插放五谷,寓意太平有像、五谷丰登。因为“象”与“景象”的“象”字同音;“宝瓶”的“瓶”字与“太平”的“平”字同音;这样“大象宝瓶”就成为“太平有像”的吉祥图案了。

肤色浅灰,具有银白光泽的象被称为白象(一说是有白化病的象)。白象十分稀少,所以一旦发现,就会被小心地捉住,不但不用干活,还会用瑰丽的珠宝妆扮,由大批侍者奉养起来,备受人们尊敬。

现在印度象最主要的是用于观赏和娱乐,大象是动物园了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著名旅游景区野象谷,观看精彩的大象表演和一睹野生印度象的风采,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项目。

驯化后的大象虽然多才多艺,但仍有脾气,如果人们对它不好或正直发情期性情暴躁,很可能袭击人类。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8adCD0EAQkDVlI.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4392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045秒, 内存占用1.41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