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月初四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和“百五节”,按照旧时习俗,到了这一天,人们禁生烟火,吃冷饭冷食。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古人对寒食节非常重视,这一天有踏青、郊游、斗鸡子、荡秋千、蹴鞠、拔河等风俗。
据说,寒食节来自于春秋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君臣故事,也就是“割股啖君、割肉救主”的典故。
当年重耳逃亡之时,介子推曾割肉熬汤给他,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而介子推却被火焚于绵山,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义,晋文公下令禁火。
在三国时期,曹操觉得寒食节禁火,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于是取消了这种习俗。
但后来三国归晋,又恢复了寒食节的习俗,应该说寒食节能够成为全国性的节日,与晋朝的一力推动有很大关系。
喜见雨灭龙蛇火,“龙蛇火”即寒食节的灶火,而“龙蛇”分别指的是晋文公和介子推,整句话的意思是一场欢喜的春雨浇灭了寒食节的社火,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有祈盼大雨浇灭焚烧介子推那把大火的寓意,主要是为了缅怀忠贞高洁、流芳千古的前贤介子推。
寒食春生鸿雁天,随着寒食节这天的到来,春风春雨的味道越来越浓,生机越来越旺,天空中经常会飞翔着回归的鸿雁。
“喜见雨灭龙蛇火,寒食春生鸿雁天”这句老话,表达了古人追思先贤的家国情怀,以及祈福美好未来,实现人生愿景的一种情结。
早期的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习俗中并没有春天祭祖这一说法,而且那时候清明节的日期并不固定,基本上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早期的寒食节是古人春天祭祖的日子,是民间第一大祭日,时间是在夏历冬至后105日,基本上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
到了唐朝时期,清明节逐渐成为民间祭祖的第一大日子,人们将寒食节静静地融入到清明节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春天祭祖的风俗,无论怎么变化,所代表的都是传统的诚孝之风,以及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祝愿,却是一成不变的。
阳光微暖,春风灼灼,种自己的花,爱自己的宇宙。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