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由来在我国传说的“年是一种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会从深海中出来上岸伤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文化变迁与适应?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化变迁与适应
一、年的由来
在我国传说的“年是一种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会从深海中出来上岸伤人。
二、过年的由来
因为年这种怪兽每到除夕晚上会从海里上岸伤人,于是人们就会在除夕晚上离家上山躲避“年”的伤害,这也是最初过年的由来。
有一年除夕晚上,庄上来了一位胡子长长的仙人,他告诉大家:“年”这种兽害怕红色和鞭炮,于是在除夕人们就在家里的门上贴上对联、窗户中贴上红色的挂廊并在深夜燃放鞭炮,吓走了“年”。这也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由来,并作为一种文化流承下来。
三、逐渐丰富的年文化
我不知道,年文化是怎么丰富起来的,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记事的我,记得人们一进入腊月,就开始逐渐忙年了,也就是为过年做准备了。
我们小时候,进入腊月,就开始利用放学时间,开始到堆题上捡拾从树上挂下来的枯枝,甚至爬上树去扳枯枝,然后带回家堆放在一起,以备蒸包子和淌米糕用。
到了腊月初八,早上起来,要煮腊八粥。
再往后过了月半,各家就开始洗被子,大扫除(俗称扫尘,代表扫除过去一年的不顺),扫尘工作必须在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完成,也就是在过小年之前完成。因为过小年这一天也是送灶老爷上天,希望他把家里的一切不顺告诉玉皇大帝,乞求他为家里带来上帝的好运。
再往后,就是各家蒸包子、淌米糕,此项工作,一般都是安排在晚上9点之后进行,一方面是害怕白天蒸,容易招来人吃(因为那时人们还不富裕,各家都没有吃的,能混过肚儿圆就不错了),另外,还怕蒸包子时,小孩不懂事,会乱说。我记得那时不能说没了,只能说满了。
一切准备就绪了,到了除夕前一天和除夕上午半天,家里人都要去澡堂洗一把澡,或者在家里支起一个浴帐,烧水洗澡。
到了除夕了下午,家里人就会在家炒一些葵花、花生等备过年来人时嗑嗑。
除夕晚上,一家可以在一起守着,说着一些好话,祈祷一些祝福到深夜,后来条件好了,一定家人守着电视,看春晚到12点燃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第二天,大家相互串门,互相拜年,相互祝福。
同时村里也有一些民间艺人,表演一些节目,如踩高跷、打花鼓、玩花船、唱大戏。在一些大的房间内放电影(要花钱看的,最初是五分钱一张票可以看半天,再后来是一角钱看半天,再后来五角钱看半天),后来由于电视普及,逐渐没有了市场。
初二开始,就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拜年,整个拜年活动一般一直到正月十五。
四、渐行渐远的年文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和物质的逐年丰富。过年前,人们不再向过去那样了,没有扫尘,没有忙年蒸包子了(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是上街上的包子铺买包子过年了,少了一个蒸包子蒸蒸日上的涵义了)。
现在没有了民间艺人的表演了,过年了,人们更多的是沉浸在牌桌上,没有了文化表演。现在的对联也是买现成的了,没有人们过去那种写对联的了。
再加上现在,又禁放烟花鞭炮,更没有了一种过年的喜庆。
总之,我在现在的过年中,再也没有一种过去儿时的快乐,总是有一种年味不足,年的传统文化在渐行渐远。
我想,我们提倡文化自信,是不是可以在生活水准和物质丰富的今天,能否再逐步恢复传统文化,使年有年味。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