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真的好看,很耐看的一部剧,如果非要我说出一个槽点,不好意思,还是两位女演员的问题,多多少少有点“弱”了,但不重要,戏份不多,可以忽略。我们说说对解决的感受。
杨仪怎么会这么讨厌?格局不够!诸葛亮在生前定蒋琬继己任,杨仪仅拜中军师。建兴十三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剧中最大的阴谋我们以为是“青萍计划”,背后布局者魏国是郭淮,而蜀国则是杨仪,冯膺、陈恭都是在杨仪的授意下,假意投诚,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陈恭得到郭淮信任,成为碟中谍,更是为了除掉李严。
杨仪准备好全部资料,完美的证据链,呈报给诸葛亮。
诸葛亮:你说李严谋逆证据确凿?
杨仪:李严勾结曹魏密谍泄露军情,更为恶劣的是命江州士卒假扮东吴入寇,欲断丞相北伐退路,有狐忠口供为证。曹魏密谍是陈恭。
杨仪说得信誓旦旦,但诸葛灵根本不信,听闻杨仪对李严的处置,诸葛亮更是愤怒不已。
司闻曹是国之重器,对敌不择手段是应当的,但你竟然拿间谍之术用于庙堂内斗!
但杨仪却觉得自己大义凛然:李严居高自傲,因一己私利屡次上书要求成立巴州,后来又在朝中挑唆南战和北伐的争执,这是在谋取诸葛亮的实权,杨仪认为这是李严自己想要称王,认为此人不除,后患无穷。
我在看这段戏的时候,我看得出来诸葛亮被这个下属吓着了,做谍战不是不能有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对外可以,对内?
原来是这样,朝纲要有底线,做人要讲原则呀!你好好想想吧,你好好想想,好好想想,你到底都干了些什么......
属下所为,也都是为了兴复汉室啊!杨仪也有自己的委屈,他这盘棋下了10年,你策反我,我策反你,甚至让冯膺通敌出卖游枭资料,换取郭淮的一些信息,这种人,又有什么格局呢?
剧中我对俞灏明还是有点刮目相看的,毕竟最开始的时候他是选秀出道,个人经历过艰难,现在是认真演戏,在剧中表现也没有逊色。
剧中最大的历史背景就是诸葛亮主张的北伐,诸葛亮和李严最后的一段交流也给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都是为了家国安宁,政见不同最终还是要用非常手段解决。
陈恭就是白帝,他的父亲为救主将而亡,他的妻子为卧底获取情报而亡,而他也为了一个“谍”字而亡,这样的日子,他厌倦了。
这部剧刚开播时,我曾看到热搜说陈坤的戏剧扑街了,甚至有人说他叫“扑坤”,我想这些嘲讽的参与者大概是没有打开《风起陇西》,没有认真看剧,或者说对演技和剧本有更高的判断标准。
陈恭和荀诩两人作为密谍,他们的智谋是出色的,他们的牺牲也是惨烈的,尤其是陈恭,当他作为烛龙出现在柳莹面前时,我还是有些震惊,郭淮一直强调“人心难测”,但冯膺和陈恭竟然在杨仪的授意下跟曹魏玩起了反间计,这个难度系数真的太大了。
陈恭最后选择的必须牺牲自己,孝和,做我们这行的,有些秘密就是要带进棺材里,我们兄弟相残,夫妻不能见面,这样的日子糟透了。
思之啊,这样一来,就是我荀诩亲手送死了你啊!白宇在剧中的哭戏是很有代入感的,这部剧真的让我看到了很多演技被低估的演员,以前就知道他们会演得很好,但是凑在一起就相得益彰,更加精彩了。
这是小人物的命运,这样的角色在历史中或许不完全是小人物,陈恭用牺牲自己让其他人获得解脱,白帝没有打入魏国谍战组织高层,荀诩出使东吴,去建邺建立情报网,冯膺继续执掌司闻曹,陈恭长吁一口气,笑着离开了这“糟透了”的命运。
柳莹?为什么要给她一线生机?荀诩和陈恭都给了柳莹出城的令牌,让她远离是非,柳莹是作为曹魏的密谍进入蜀汉境内,负责传递烛龙情报,后来又被安排到李严身边,她起到了多少作用?其实剧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她最后烧毁了李严的密诏,使杨仪计策得逞,仅此而已。
对于结局,其实都是很概念化的表达:点到为止。
比如柳莹看着陈恭和荀诩给她的逃生令牌,孙令等待冯膺回家,郭淮叔侄的相顾无言,荀诩对翟悦和思之的祭拜,妹夫的名字是空的,陈恭这一生,最后不能留名于世。这是很伤感的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一个悲剧色彩很浓的历史小剧,所谓“青萍计划”有太多不完美且不切实际之处,剧宣说陈恭和荀诩面对曹魏阴谋做出了自己正确的选择,守护了蜀汉安宁,陈恭这样的背锅侠不可悲吗?
金戈铁马,风起云涌,这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史书不会记录这些事件,也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
兴复汉室的美好期许,我们都知道历史中的答案。
《风起陇西》24集,用了24计,只看一遍,还不够过瘾。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