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呜……”
“你哭吧,哭吧,继续哭,妈妈在这里坐着等你哭完我们再走。”
“我就要买巧克力,我就要,呜呜呜……”
小区楼下便利店前站着一对母子,很明显就是孩子想要买零食,可妈妈不同意,便在便利店门口哭闹起来。只见妈妈态度坚决,就是不给孩子“得逞”,黑着脸让孩子“继续”哭完再走。只见孩子听妈妈那么说后,哭得更加带劲了。
这样的激将场景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也许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便是这么对待自己的。其实孩子妈妈原本想让孩子乖乖跟自己回家,孩子却哭闹不停,便说出了一番“口是心非”的言语,看能否刺激到孩子,让孩子停止哭泣,可没想到孩子却根本理解不到家长的原意。
家长口是心非的表现和原因
家长口是心非最为常见的表现便是正话反说,在成人的世界里面,说反话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有时候孩子调皮,家长会用说反话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他们认为这类方式往往会获取到不错的效果。家长有时候也可以通过说反话加强语气,可以达到幽默、与孩子拉近距离的效果。
家长口是心非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喜欢开玩笑,所以习惯性的对孩子说反话。有些家长生性乐观,经常喜欢与朋友开玩笑,互相调侃对方,当这种习惯习以为常了,家长也会不知不觉将这种说话模式运用于同孩子之间的沟通。
除了喜欢开玩笑,家长口是心非可能是想通过正话反说的方式,促使孩子往好方面发展。有些家长认为,用正话反说这种激将法方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从而使孩子往好方向发展。
另一个原因,家长喜欢口是心非,通常表现为说反话形式,当孩子犯错误后,家长忍不住通过反话发泄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想通过反语来震慑孩子,让孩子停止眼前的行为。
也许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忍不住说反话,但家长经常与孩子玩这种文字游戏,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说反话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说反话会影响孩子的理解能力
2-6岁的宝宝,正处于语言与思维逻辑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但对于语意及寓意的理解仍然处于发展中,并不能完全真正理解到家长的“一语双关”。
当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了反话,脸上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会让孩子产生疑惑,究竟家长是在夸自己?还是在指责自己呢?长期下来会影响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当孩子在家中不小心打烂东西,通常妈妈都会一边收拾着,一边嘀咕着孩子:“看你干的好事。”在孩子心理会产生一种疑问:妈妈是在夸我做了好事吗?可怎么脸上表情那么生气?
说反话会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
有天大扫除,懂事乖巧的彤彤看妈妈一个人那么辛苦,便主动帮妈妈盛了一盆水,好让妈妈换洗抹布。小小的身躯手里却拎着一大盆水,“哐当”一声,一个不留神没端好,一盆水全撒地上跟彤彤身上了。彤彤惊慌地站在一边,原以为妈妈会安慰自己,没想到妈妈却说了一句:“小笨蛋,你这下给帮倒忙了。”彤彤在妈妈话音刚落,便“哇”的一声大哭:“妈妈你不喜欢我了,说我是笨蛋。”
原本彤彤妈妈一句充满爱意的昵称“小笨蛋”,却被孩子误以为是在责备自己的话语。因为孩子年纪小,无法能真正理解家长的意思,家长说反话,反而会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说反话会影响孩子与人沟通能力
朋友孩子科科今年入幼儿园了,原以为科科生性活泼可爱、乐于助人,朋友会认为孩子在幼儿园一定会有好人缘,可没想到孩子却被孤立了。经询问老师才知道,原来科科与其他小朋友沟通上存在误会。
原来在科科同幼儿园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当其他孩子摔倒了,科科会主动“关心”道:“小笨猪,自己站起来。”当其他小朋友哭闹时,科科也会“安慰”道:“你再哭就不漂亮了。”每当科科这么关切其他小朋友,都会被误认为是嘲笑,渐渐地,科科便被其他孩子们冷落在一旁。
朋友听了老师的话后,突然反省了自己,科科的这些影子便是自己的写照,因为朋友在家里就经常喜欢跟科科讲反话,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错误的模仿学习了。
育儿专家指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用反话方式,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便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建议家长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应该坦诚相待、直面交流与正面引导。
家长应该正面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与孩子坦诚相待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都喜欢用权威型的语气,长期下去会容易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一定的隔阂。家长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与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玩耍,这样会让孩子慢慢的打开心扉,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得以坦诚相待。
当孩子因为手工作业没及时上交,在幼儿园内被老师批评了,孩子因为害怕受到家长的指责,便选择闷闷不乐憋在心里。这时候家长如果可以主动向孩子示意道:“爸爸小时候也有发生过因为没及时交作业,让老师批评的事,但爸爸后来自己找到了原因,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了。”当孩子听到爸爸原来也“犯错”过,便也会主动开口向爸爸述说事情的来龙去脉,从中也可以清楚意识到导致自己没交作业的原因。
家长应该与孩子直面交流
许多家长在给孩子说教的时候,通常是一边做着事情,一边又向孩子不停地嘀咕。家长这样错误的说教方式,会让孩子内心觉得爸爸妈妈压根不重视自己,自然也不会将爸爸妈妈的说教记在心里,甚至有时候也会顶撞家长。
家长们在意识到孩子犯错时,建议家长们可以同孩子坐在一起,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同孩子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行为的重视,从而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家长应该正面引导孩子
如开篇故事中,孩子哭闹着要买零食,孩子妈妈却想用让孩子继续哭泣,也不同意孩子买零食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妈妈的“决心”。可几岁大的孩子压根也无法理解妈妈的另外一层含义,便哭闹得更加厉害。
其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正面的引导孩子。当孩子想要购买便利店的零食,赖在门口不愿意走时,家长们可以对孩子说:“宝宝,我们现在回家便可以吃晚饭了,待会你吃了零食便会吃不下晚饭,这样你吸收不了米饭的营养,就不容易长高高了!况且,你现在站在这里哭,待会被认识的小朋友看到也会很丢脸的哟!”相信孩子在面对家长这番正面的引导,会有所领悟,便会意识到自己现在的做法也是不对的。
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也许并非所有的“反话”教育都是百害无一利的,但要拿捏好正话反说的度,会很难,建议家长们还是从正面去教育孩子。家长是孩子成长中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在平时的言行中应该注意方式,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