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看到很多对秦始皇歌功颂德的文章,尤其是讲到他下令即使国内有乱,戍边军队也不可回师平叛,要守好边关,秦国灭了没有关系,但不可让中华民族毁于外族。一下子,秦始皇高大的爱国主义历史形象树立起来了,加之最近《大秦赋》的热播,估计很多人对秦始皇更是顶礼膜拜。
如果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只靠文章和影视剧,那要学习历史、编纂史书、研究历史何用?
反复翻阅《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加上其他资料的查阅、推敲,来谈一谈秦始皇是否真的下过“即使秦国内乱,戍边军队不可回国勤王”的旨令。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要算清下秦国有多少可调动的军队
《史记》中秦灭六国没有具体的用兵数,说秦灭楚出动了六十万大军,但在《史记》中并无记述。司马迁在用数字时是极其认真的,但凡涉及计数时都不用“大约、可能、估计”之类的言词,并且计数不是概数,有几十万,也有数千。比如:
“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与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
“二月馀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
从这些记述中要反推下秦国可动用的实际兵力,长平之战白起杀赵国四十馀万是相对可信的,那么秦国动用的兵力至少有五十万,但秦军在长平之战,以及之后的邯郸之战也有很大的损失,以至此后十多年秦国都未能发动大规模的灭国战争。所以,秦国灭六国时能动用的兵力上限应当不超过六十万。如果王翦灭楚带走了六十万,那还有多少兵力可以守卫秦国本土?毕竟当时齐国、燕国未灭。
秦灭六国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同时也意识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开始注重北方的防御,“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河套平原以南)”,可见秦国的主力野战部队是放置在北方的。同时为确保军队能快速来回调动,还修建了九原(包头)到云阳(陕西淳化县)的一条直达路,可谓古代的高速公路。
图片来自网络
至于南方,也在同时开拓,《史记》记述的是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注意开拓南方并没有派出大规模的部队,逋亡人是逃犯或发配的人,赘婿泛指微贱的人(很可能是六国的俘虏之类),贾人就是商人。所以南方军团是一只半军半民的队伍,根本不是网上所说的五十万精锐。
所以秦国灭六国后部队可能主要是三部分,最多、最强的是在北方抗击匈奴的三十万长城军团,其次是守卫都城咸阳的卫戍部队,还有就是分散在三十六郡的地方部队。按当时的人口数、农耕能力,其军队总数应当在六十万以内。
再看战乱爆发后秦军的战损情况
灭秦首功必是项羽!先看《史记》中的记述: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图片来自网络
王离是谁?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的孙子,蒙恬被赐死后成为北方军团的首领。巨鹿之战肯定是惨烈的,战神项羽都要“破釜沉舟”,战果也是辉煌的,此战秦国的精锐尽失。之后章邯也降了,其带领的二十万秦军被全部坑杀。更早前,项羽、刘邦在雍丘之战中合力斩杀了李由,李由就是丞相李斯的长子。经此数战后,秦国的军二代/三代、官二代们都被灭得差不多了,秦国军队也遗失殆尽,秦国军队是在消耗战中被尽灭的。
最后看看南方秦军在干什么
当北方的长城军团与项羽酣战时,南方秦军的主帅任嚣正病重,他与赵佗决定割据岭南,并开始修建番禺城,也就是现在的广州。任嚣死于汉高祖元年,随后赵佗上位,建立南越国,后来归附汉朝。
南方军团压根儿就没什么秦始皇旨令,就是实力不济,就是全军回中原参战也帮不了什么忙,毕竟最能打的北方长城军团都团灭了,任嚣、赵佗他们心里也清楚,割据岭南伺机而动是最好的选择。
今天所写并不是否认秦朝、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早期戍守北疆、重击匈奴,确保了即使中原战乱,匈奴也无力南下,没有出现西晋时期五胡乱华的惨状。
《史记》对秦国的评论可谓中肯,原文为: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关注我请点击@归莱老赵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