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在太仓悠扬的江南丝竹唇齿留香的肉松热闹欢腾的滚灯、龙狮……无数传承跨越千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今天,跟着小布一起来解锁这些迷人的“老宝贝”吧!
太仓,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以丝弦乐器(二胡、弦子、提琴、琵琶等)和吹管乐器(笛、箫等)为主,组成器乐演奏形式。2006年,江南丝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滚灯是流传于太仓的一种古老的杂技类民间舞蹈,一般在传统节日、庙会和庆典活动中表演,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用宽约一寸、厚约三分的毛竹片扎成,直径约三尺,每只重四十到六十斤。演员的各种造型和动作,时而舒展,时而惊险,富有感染力。
相传,宋代便有牛郎织女降生于太仓黄姑村(位于今科教新城原胜昔村)的记载。2006年,胜昔村复建织女庙,每年七月初七在此举办七夕庙会,依旧保留了染红指甲、吃巧果和兰花豆等习俗。
双凤山歌是太仓著名的本土民歌,也是四大“吴歌”之一。相传早在东晋时期,双凤山歌就已出现并逐渐繁荣。这种由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唱响的民歌,旋律优美舒展,歌词贴近生活,很受老百姓欢迎。
清代张采所著史料《太仓州志》中明确记载:“肉松制法创于倪德,以猪、鸡、鱼、虾肉为之。”其制作技艺精华之处主要表现在选料精致、配方精细、制作过程精湛。在古代早被用于礼尚往来广为传送,尤其是1915年巴拿马国际食博会甲级奖的获得,更使太仓肉松名声鹊起,饮誉海内外。
太仓糟油始创于清乾嘉年间,一位开酱园、酿酒的商人李梧江偶发奇想在米酒中加入辛香料及佐料,封缸一年成其糟油。糟油更是作为《红楼梦》菜品“茄鲞”的调料出现。作为太仓传统的调味料,口感鲜香细腻,具有去腥除异味的功能,可为食物增香不少。
六百多年前,郑和从太仓起锚七下西洋时,每次都会来到天妃宫祭祀,祈求“海上女神”保佑他的船队一帆风顺。妈祖祭在浏河已有千年历史,早在天妃宫未建之前,出海渔民和商贾对妈祖的信仰已蔚然成风,逐步形成了妈祖的祭拜礼仪。如今,分别在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和九月初九在天妃宫举行祭祀仪式。
吟诵是中国古代诵读诗词文的方式,唐调是其中的一大流派,由出生在太仓沙溪镇的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所创立。一唱三叹、抑扬顿挫,还伴有形象化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被誉为中华传统吟诵第一调。
目前,太仓共公布了七批次60个项目及2个扩展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有18个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省和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79人
双凤羊肉面制作技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荡湖船——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编——太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仓非遗“点燃”民间烟火刻在DNA里的“太仓印记”惊艳了时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