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一生存诗大约四百首,歌行体如《少年行》慨而慷之,山水诗如《钟南山》恬静清雅、边塞诗如《使至塞上》雄浑旷达。尤其是他隐居之后的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句子,意趣幽芳,色韵清绝,颇有说之不尽的禅意。
隐逸并不是少年王维的理想,他生逢开元盛世,又在立业之年,胸中才华却因为安史之乱被蹉跎,肃宗时,很多士大夫渴望朝廷中兴,然而终非如愿,安身立命就变成了归隐田园。
王维隐居辋川别业后,亦官亦隐,常常在诗中借《楚辞》中的香草美人之典,寄喻自己的君子美德,并希望君子遇到明主。然而玄宗荒理朝政,王维以参佛悟道,捻珠吃斋寻觅精神寄托。诗作中逐渐有了雍和恬静之气,更完美地把诗、书、画、乐、禅容纳于胸中丘壑。
王维的朋友圈里不乏僧侣,他曾经在路过庐山辨觉寺时,写了一首充满佛理的五言律诗,将生活的日常和寺院的庄严以及眼前的景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观世”明明白白、“入世”清清楚楚、“出世”洒洒脱脱,有“感”有“悟”,妙趣深微。全诗如下:
登辨觉寺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题解:
开元二十九年,即741年,王维自岭南北归,途经庐山时,特意登临辨觉寺,抒发心中情志,写作此诗。此说见陈铁民《王维年谱》。
注释:
1. 初地:佛教修行用语。在佛教中,菩萨的境界分为十个等级,从初地到十地。初地菩萨犹如初月光明未显。十地菩萨如十五圆月。
2. 化城:佛教认为万法皆空,所有实相皆为虚相,都是幻化出的结果。虽然是幻化之城,依然十分庄严。
3. 三楚: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4. 趺坐:盘腿端坐。
5. 梵声:和尚诵经多用梵语,此处指经声。
6. 空居:幽居。法云:《华严经》认为佛法如云,一切应以不触犯佛法为准绳。这里指寺院上空的山云。
7. 观世:观察世事。无生:《大宝积经》云:“无生者,非先有生,后说无生,本自不生,故名无生”。就是不生不灭之意。
赏析: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竹林中的小路从寺院延伸出来,莲花一般的山峦绵延出了化城,有时可见,有时不可见,幻化无穷。
首联即有实景,又有虚景。竹径和莲峰是实写,初地和化城是虚写。作者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登山所见景色和佛教修行进行巧妙结合,视野由低到高,意味着人生之路坎坷也好,平坦也罢,都要从第一步迈起,才能一步一步攀登到顶峰。
诗人用佛理描述了登寺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如佛家求取真经,更像孙悟空求的佛果,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窗中能够尽览三楚的风貌,森林远处九江安平开阔。
颔联承接首联,视野进一步扩展,俯瞰历史之窗,探寻眼前盛景,登高望远,气象阔达,视野收放自如,刚刚觉得“尽”了,一个“平”字,又舒缓开来,为接起下一句做好充分准备。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在绵绵细草上盘腿打坐,在万壑松风中传来诵经声。
颈联的软草和长松是实写,而且用了拟人化的写法,似乎草在“趺坐”,松在“梵声”诵经,虽然也是实写,但是这两个词里别有深意。“趺坐”是最安稳而不易疲倦的修法坐姿,神秀大师所倡导的方便法门。
诗人登到山顶,饱览寺院庄严盛景之后,打坐歇息,一来缓解疲劳,二来静心听“梵声”。王维母亲一生笃信佛教,他的名字就取自“维摩诘经”。受母亲影响,王维或许会用梵语诵经。
佛教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来自于古印度,所以很多佛经传入中国的时候都是印度梵语,唐三藏法师等人赠呕心沥血翻译佛经,为佛教在中国流传著书立说。所以诵经时,也有修习者们常常原声诵读。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幽居在梵音阵阵的山云之巅,观察世间百事,体悟佛教中“不生不灭”的道理。
尾联呼应诗题“辩觉寺”,将视野先停留于法云之外,感受法界庄严阔达,无边无际,最后收束在“观世”上,进而悟出“无生”才是不变的法理。这些文字中蕴含的大千世界人情冷暖都在简单明了的佛理中喷薄而出。
这首诗因“感”而“悟”,仅仅依托诗题中的“登”字为线索,描写山顶佛寺远眺之所见,并有感而发出佛法奥义。虽只字未提“佛法”二字,而写登眺所见之宏远景象,却让读者似乎感受到了佛理的微妙之处,可谓兴象深微。
所谓“红颜白骨皆是虚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王维老年后自省“偷禄苟活”、“德在人下”。“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无家事之类,专诚奉佛,过起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田园生活,为中国文学史,书画史,音乐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2021生机大会#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