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恐惧的对象可以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本病以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6‰(1983),我国各地调查患病率的平均值为0.59‰(1982)。但1969年Agras的研究报告的患病率为77‰。
精神病科
恐怖症
phobia,phobic neurosis
恐惧紧张、严重焦虑
与遗传、心理因素有关
恐怖症(phobia,phobic neurosis)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是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或情境引起的强烈的、持续的和不合理的恐惧,且常伴有回避行为。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77‰,中国各地调查患病率的平均值为2‰左右。
恐怖症,以对某特殊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合理的恐惧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常不得不回避其害怕的对象或情境。
恐怖性神经症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恐怖症患者多具内向、被动、胆小、依赖性强等特点,发病率与精神因素特别是具有恐怖情景的精神创伤有关。一旦他们不得不与恐怖境遇接触,即会出现明显的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并伴有心悸、出汗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昏厥。根据恐怖症所指向的对象,基本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物体恐怖症。恐怖性神经症的预防主要有意志、情感、人格的自我锻炼,培养勇敢坚定、沉着镇定、胆大自信等精神,提高对恐惧事物的心理承受力。
中国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在l5——59岁居民中恐怖症的患病率为0.59‰,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2.7%;城乡患病率相近。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在正常人中都有过这种恐怖心态。正常的恐怖与以往的经历有关,如“一旦被蛇咬,三年怕绳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常情况下人们可清楚地认识到当时处境是否危险或危及生命,如对动物园里关在笼子里的虎、豹是不怕的,但一旦老虎上街,必然惊恐万分,这就是害怕心理。故恐怖对正常人来说是种有益的防御反应。恐怖心态还和陌生的事物有关,由于陌生产生对前景的不确定性,使人缺乏安全感,或者过于注重得失,就会害怕。但是人都有自我控制能力,这些害怕一般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只有当害怕和现实危险不成比例,而且对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时,我们才诊断为“恐怖症”。恐怖性障碍者对某些情景、场合产生不必要的十分恐惧的心情,不能自控地尽量回避,不但别人认为难于理解,有时本人也知道不切实际、不合情理,却又无法摆脱而感到苦恼,这就是病态的恐怖。
一、遗传
调查发现广场恐怖症患者的近亲中,广场恐怖症的危险率(11.6%)较对照组的近亲(4.2%)为高;并发现广场恐怖症患者的亲属中惊恐障碍的患病率增高,且女性亲属的患病率较男性亲属高2、3倍。研究结果提示广场恐怖症可能与遗传有关,且与惊恐障碍存在一定联系。
二、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把恐怖症看作是起源于童年期的性心理冲突。通过置换这种防御机制,以某种无关重要的物体或情境象征地取代了引起心理冲突的人,从而避免了性心理冲突和分离焦虑。
三、条件反射理论
Watson(1920)观察到一个小男孩在实验条件下,由于令人害怕的声音与大鼠和白兔同时出现,形成了害怕大鼠和白兔的条件反射:认为恐怖症是由于某些无害的事物或情境与令人害怕的刺激多次重叠出现,形成条件反射,因而获得了引起焦虑的性质,成为患者恐怖的对象。这种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促使患者采取某种行为去回避它。如果回避行为使患者的焦虑得到减轻或消除,便合成为一种强化因素,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使这种行为本身固定下来,持续下去。
四、生化
约50%的社交恐怖症患者,在出现恐怖的同时有血浆肾上腺素含量的升高;惊恐发作则无这种现象。如前节所述乳酸盐静脉滴注可引起惊恐障碍患者的惊恐发作,但却不能引起恐怖症患者出现惊恐现象。从而表明这两种疾病有不同的生化背景。
一、广场恐怖症
1、害怕离家外出。
2、害怕独处。
3、害怕离家以后处于无能为力或无助状况下,不能立即离开该场所。
常见的情况是患者害怕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车、火车、地铁、飞机;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如剧院、餐馆、菜市场、百货公司等;害怕排队等候;害怕出远门等。严重的病例,可长年在家,不敢出门;甚至在家中也要人陪伴。在有人陪伴时,上述恐惧可显著减轻。
二、社交恐饰症
主要表现为害怕处于众目睽睽的场合大家注视自己;或害怕自己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困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害怕去公共厕所解便,当众写字时控制不住手发抖,或在社交场合结结巴巴不能作答。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见;或坚信自己脸红,已被别人看到,因而惴惴不安者,称赤面恐怖症。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对人恐怖症。
三、单纯恐怖症
或称特殊恐怖症。表现为对以上两种类型以外的某些特殊物体、情境或活动的害怕。这一综合征包含3个成分:预期焦虑,即担心自己会遇见引起恐惧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恐惧本身;以及为了减轻焦虑采取的回避行为。患者害怕的往往不是与这些物体接触,而是担心接触之后会产生可怕的后果。例如:患者不敢接触尖锐物品,害怕会用这种物品伤害别人:不敢过桥,害怕桥会坍塌,自己掉下水去;害怕各种小动物会咬自己等。
以上各种恐怖症可单独出现,也可合并存在。
病程和预后
动物恐怖症常起病于童年;社交恐怖症多起病于童年后期或少年早期:广场恐怖症则多在20-40岁起病。各类恐怖症都有向慢性发展的趋势。儿童期动物恐怖症,大多可以不经治疗而缓解。病程越长,治疗效果越差。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以回避对物体、情境或活动的恐惧为特征;患者明知这种恐怖不合理或是过分的,但又不能控制。临床表现特殊,因而诊断不难。需要鉴别的疾病有:
一、焦虑症
焦虑可无特殊的对象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某种意外的担心,但无明显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广场恐怖症可与惊恐发作同时存在;如果继发于对惊恐发作的担心,而不敢外出,则应诊断为惊恐发作伴发广场恐怖症。
二、强迫症
强迫症状源于患者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并非对外界事物的恐惧,常有强迫动作,而少有回避行为。
三、精神分裂症
可有短暂的恐怖症状,但有其他精神症状同时存在,可资鉴别。
恐怖症通常急性起病,以面对某一物体或处境爆发一次焦虑发作为先驱,患者虽知这种恐怖是过份和不必要的,但不能克制,不接触或脱离所恐怖对象时,则表现正常,因此,常伴有回避行为。恐怖对象可归纳为三类:
一、处境恐怖:对街道、广场、公共场所、高处或密室等处境恐惧,因此不敢出门,而回避这些场所。
二、社交恐怖:对需要与人交往的处境感到恐怖而力求避免,如与人交谈等。
三、单纯恐怖:如对针、剪、刀、笔尖等物体发生恐怖时称锐器恐怖;对猫、狗、鼠、蛇等动物发生恐怖称动物恐怖。
病程虽长,但预后良好。一般经数年后可逐渐好转或痊愈。
恐怖症状的共同特征是:
①某种客体或情境常引起强烈的恐惧;
②恐惧时常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晕倒、心悸、心慌、颤傈、出汗等;
③对恐惧的客体和情境极力回避;
④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
强迫症:强迫症是对来自自身的观念或行为不可克制地反复去想、去做、自己无力避免;而恐怖症则只对外界特定对象发生恐惧,并主动回避。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有不合情理的恐怖和回避反应,但这些症状是基于某些妄想观念或思维障碍的,由于无自知力,而坚信是必要的。随着病情发展及特征性症状的逐渐显露,鉴别不困难。
一、某些特定对象可引起强烈恐怖或焦虑不安,并竭力回避。患者认识到这种回避反应是不合理和不必要的,但不能摆脱。
二、自知力良好,要求治疗。
三、妨碍了工作,学习或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四、病程可长可短,研究病例病程至少为3个月。
五、排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及伴发于其它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恐怖症状。
宜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焦虑或惊恐发作,然后来用行为疗法消除其回避行为。
一、行为治疗:行为矫正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方法有系统脱敏疗法、骤进的暴露疗法、计划实践法和生物反馈疗法。
二、药物治疗:抗焦虑药与抗抑郁药能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利于行为矫正。常用的有苯二氮类抗焦虑药。如氯羟安定、阿普唑仑等;近年报道丙咪嗪即有抗抑郁作用,也有抗恐怖作用。
三、其他心理疗法
如精神分析、领悟疗法、催眠疗法,以及支持性心理治疗,都可用以治疗恐怖症。治疗操作请参阅其它内容。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