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即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类由于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或肌小节蛋白相关基因)变异,或遗传病因不明的,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心脏疾病,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该病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预后差异较大。
肥厚性心肌病
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
心血管内科
心脏
遗传、内分泌紊乱
呼吸困难、胸痛、乏力等
1.遗传
一个家族中可有多人发病,提示与遗传有关。
2.内分泌紊乱
嗜酪细胞瘤患者并存肥厚型心肌病者较多,人类静脉滴注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可致心肌坏死。动物实验,静脉滴注儿茶酚胺可致心肌肥厚。因而有人认为肥厚型心肌病是内分泌紊乱所致。
本病男女间有显著差异,大多在30~40岁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更加明显,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呈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心绞痛;常有典型心绞痛,劳力后发作。胸痛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含化不但无效且可加重。晕厥与头晕;多在劳累时发生。血压下降所致,发生过速或过缓型心律失常时,也可引起晕厥与头晕。心悸;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强烈,尤其左侧卧位更明显,可能由于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改变所致。
1.X线检查
心脏大小正常或增大,心脏大小与心脏及左心室流出道之间的压力阶差呈正比,压力阶差越大,心脏亦越大。心脏左心室肥厚为主,主动脉不增宽,肺动脉段多无明显突出,肺淤血大多较轻,常见二尖瓣钙化。
2.心电图
由于心脏缺血,心肌复极异常,ST-T改变常见,左心室肥厚及左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可能由于室间隔肥厚与心肌纤维化而出现Q波,本病也常有各种类型心律失常。
3.超声心动图
是一项重要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4.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
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之间出现压力阶差,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压力阶差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程度呈正相关。心血管造影,室间隔肌肉肥厚明显时,可见心室腔呈狭长裂缝样改变,对诊断有意义。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肥厚型心肌病发展缓慢,预后较好,但由于心律失常,可致猝死,生活上应注意避免过劳,防止过度精神紧张,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改善左心室壁顺应性及左心室充盈,也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2]
外科手术治疗:压力阶差>60mmHg,药物治疗无效者,可手术治疗。可行肥厚肌肉切除术。合并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可做二尖瓣置换术。
长期以来均认为肥厚性心肌病的病因与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临床上有明显遗传家族史者仅占30%~55%左右,而其他40%~50%却无遗传家族史。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