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有了答案(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2024-09-29  阅读 678  评论 0

摘要: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侯,钱老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许多,甚至有专门的学术著作来回答,但是很难有一个让大家可以信服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侯,钱老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有了答案(钱学森之问的答案)(1)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许多,甚至有专门的学术著作来回答,但是很难有一个让大家可以信服的答案。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简单的说就一句话——让人们把内因和外因发挥到极致!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一,道法自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想做的,愿意做的并且适合自己做的事业。实在没有感兴趣的再选择自己愿意做的。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最终确立自己愿意长期乃至终身从事的事业。

二,绝圣弃智。放弃塑造宣扬英雄模范和榜样,尤其是针对青少年,以此树立一个最大群体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减少知识的学习,以此减少对最广大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破坏。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也崇尚英雄学习榜样,但频率和程度较低。而且他们多信奉个人主义。这样客观上向“绝圣”靠得更近。善于尽快学习掌握知识的只是少数人,知识学习量越大,对多数人伤害越大。教育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放弃了死记硬背填鸭式灌输知识,在“弃智”方面也走在我们前边。

三,无为而教,不言之教。家庭学校社会,不要随便指指点点打鸡血、灌鸡汤,更不要制造焦虑。只要让学生们知道事实,尽量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要相信学生。

这三点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可以让每个人同时把内外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三点可以汇聚到一个故事里,滴水穿石:房檐上的雨滴只有顺应自然,滴在正下方的石头上才是最近的,也是最快的滴穿石块的方法。二点之间直线最短。如果吹来一阵风,这些雨滴受风气的影响,偏离自己的正下方位置,这时侯他们无论滴在那里,都是在走弯路,作用是最小的。如果人为干扰,更是徒劳无功。

反观我们的教育,大部分在背道而驰。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平,竟然在媒体上公然教大家选冷门不要选热门,宁做鸡头不做牛尾。为什么不让选感兴趣的专业呢?没有看过《我爱发明》里年过半百,不被理解甚至遭受冷嘲热讽的主角吗?他们宁愿自掏腰包,甚至倾家荡产也要搞自己喜爱的发明。他们凭一己之力造出了飞机或潜艇。再看我们的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出不了大成果的原因可能和环境体制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兴趣问题,出发点就是在冷门和热门二选一,这样给你再好的保障和时间也是事倍功半。因为你最重要的第一步就走错了。以前国家穷选择有限就不说了,现在必须让学生从小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否则就是现在的状况:毕业就撕书,就业后下班只打游戏,中年后只有责任没有激情。这还谈什么终身学习?而那些自己搞发明的人不用外人说教始终在终身学习。因为兴趣才是人一生永不枯竭的动力!问一下陈平教授,以兴趣为业的人活着累还是你活得累?

钱学森之问有了答案(钱学森之问的答案)(2)

老子思想是科学的辩证的。无为则无不为,不争则无人能与之争。同理,无为而教则无不为,无所不教;绝圣弃智,则圣贤智者辈出。

放眼海外,凡是成功国家的教育都是在尽量向老子思想靠拢:提兴趣降知识量,提自信以学生为主为上,反对任何形式的干扰……。大道至简,培养人才的过程其实就是水滴石穿的过程。这才是最大的概率。

现在我们的教育有许多问题,但大多数是社会思想的惯性延续和渗透。所以科教兴国一定要把学校教育思想和社会思想隔离开来,还学校以纯洁和宁静,让雨滴自然落下!

钱学森之问有了答案(钱学森之问的答案)(3)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603Cz0EBw4EVVI.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573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2588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