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饮食文化(文旅苏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08-04  阅读 536  评论 0

摘要:苏稽是有名的水码头,水陆通达,四方商贾云集,是古时的茶马盐道。盐商多用牛车运输,牛老后送附近周村宰杀,人称“杀牛周村”。过去人们不食牛肚腹,称之为“下水”而弃之。相传周村屠夫周天顺将遗弃的牛杂收集洗净捣碎用大锅熬制,为了除腥臊加入香料去味,用当地辣椒、花椒作佐料拌之,以低廉价格卖给当地码头的苦力脚夫

苏稽是有名的水码头,水陆通达,四方商贾云集,是古时的茶马盐道。盐商多用牛车运输,牛老后送附近周村宰杀,人称“杀牛周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饮食文化(文旅苏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过去人们不食牛肚腹,称之为“下水”而弃之。相传周村屠夫周天顺将遗弃的牛杂收集洗净捣碎用大锅熬制,为了除腥臊加入香料去味,用当地辣椒、花椒作佐料拌之,以低廉价格卖给当地码头的苦力脚夫食用。另有一种传说,当时苏稽有位擅长中草药的罗姓老中医,怀着济世救人之心,将抛弃的牛杂洗净配以中草药在峨眉河边悬锅烹煮,供脚夫食用。由于没有凳子,很多脚夫一只脚着地,一只脚跷在条桌的横条上,吃得满头大汗,大家戏称“吃跷脚儿”。由于“跷脚儿”味道鲜美爽口,肉质脆嫩,也吸引了很多当地人前来一饱口福,生意越来越好。后来越来越多的苏稽人便在峨眉河两岸的河滩上埋锅煮牛杂,摆起汤锅摊,我们称之为“跷脚牛肉”。“跷脚牛肉”作为苏稽特有的美食在民间流传至今。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饮食文化(文旅苏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跷脚牛肉制作工序非常考究,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和发扬,食材已由过去的牛杂发展为“全牛席”,辅料增加了二十多种,形成汤色碧清、香味绵长、牛杂脆嫩的特色。同时它散寒止咳的药膳功能和“以脏补脏”的中医原理,也成为一道有名的药膳,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并口口相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饮食文化(文旅苏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苏稽跷脚牛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乐山特有的一张文化名片,先后登上了央视四台“走遍中国”----古镇“苏稽跷脚牛肉”、 央视七台“乡土”栏目“走进乐山----之辣的味道”以及“远方的家”“生活早知道”“生财有道”等栏目,蜚声海内外,很多跷脚牛肉店已经成为外地客人到乐山的网红打卡店,也是很多美食爱好者来乐山旅游的目的。吃在四川,味在乐山。吃跷脚儿味在苏稽。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饮食文化(文旅苏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参考《嘉州非遗》

(乐山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5e1Cz0EAQ0BVF0.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7119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122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