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证据法(史学研究证据法)

 2023-08-24  阅读 371  评论 0

摘要:三重证据法是建立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运用三重或多重证据的考据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史学研究领域,而是迅速扩展到人类学、民族学、文学、语言学等一切研究领域。根据不同学术领域、不同学者的不同理解与实践,有着不同的解释。三重证据法20世纪80年代黄现璠晚明代表人物黄现璠黄现璠三重证据

三重证据法是建立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运用三重或多重证据的考据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史学研究领域,而是迅速扩展到人类学、民族学、文学、语言学等一切研究领域。根据不同学术领域、不同学者的不同理解与实践,有着不同的解释。

三重证据法

20世纪80年代

黄现璠

晚明

代表人物

黄现璠

黄现璠三重证据法(又称黄氏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或材科中的“口述史料”研究历史学、民族学。三重证据便是:纸上之材料、地下之新材料、口述史料。

徐中舒

徐中舒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的少数民族,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史料研究先秦史。 

饶宗颐

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资料和古文字资料。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没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李学勤对此‘三重证据法’十分认同。

叶舒宪

叶舒宪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化人类学的资料与方法的运用。叶舒宪的三重证据法是考据学、甲骨学和人类学互相沟通结合的结果。

观点

二重证据法大家都认为是王国维首先提出,而三重证据法的情况不同。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由“谁”提出,20世纪80年代后,不同学科领域的一些学者相继提出多种形式的“三重证据法”,更象是对前辈学者的考据方法的总结,而不是“三重证据法”的开始运用。并且对于它的内容,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例如饶宗颐先生提出:探索一个文化,必须将田野考古、民族学、异邦古史、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的研究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即主张从出土文献和实物中系统地整理“寻绎有规律的历史理据”。杨向奎先生主张:纸上的文献材料、地下挖掘出考古材料和民族学的材料皆可作为史料证据。汪宁生先生认为:文献、考古发现、民族学资料、考古学的发掘皆可为古史研究提供新的实证,而语言学的分析可为古史研究(特别是民族历史及古代习俗的研究)提供有用资料。即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调查来的资料,同样可供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进行类比。从而主张:研究中国史现在已不再限于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而应提倡“三重证据法”(文献、考古发现和民族学资料),甚至“多重证据法”,即有关学科所能提供一切证据均可利用。叶舒宪、萧兵认为:纸上的文献材料、地下挖掘出的考古材料以及跨文化的民族学与民俗学材料皆可作为证据而运用于历史研究。毛佩琦先生针对《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一书所撰的书评《历史研究中的“三重证据法”》中提出的“三重证据法”为:纸上的文献材料、地下挖掘出的考古材料和社会调查材料。马彪先生于2006年12月25日在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作题为《谈谈简牍学研究的三重证据法——以龙岗秦简与云梦禁苑为实例》的学术讲演中提出的“三重证据法”为:纸上的文献材料、地下挖掘出的考古材料和实地调查史料。彭裕商先生认为徐中舒先生运用“边裔的少数民族,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史料研究先秦史,即运用了“三重证据法”。从而主张“徐中舒先生是“古史三重证”的提出者”针对上述观点,也有学者予以反驳,说道:通过对饶宗颐、杨向奎、徐中舒等学者的论著细读,发现三位学者的主张及其学术实践,并未突破王国维的“古史二重证”中“历史文献”和“考古史料”的范畴。笔者理解的汪宁生提出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调查来的资料”;毛佩琦先生提出的“社会调查材料”;马彪提出的“实地调查材料”,包括调查所获得的文书、实物、口述三方面的资料。这些“调查资料或材科”显然是独立于“历史文献”和“考古史料”之外的第三重证材料,特别是口述史料。其实,调查资料或材科中的文书也在王氏所列的“纸上之材料”之内。

学术实践

没有证据显示“徐中舒先生是“古史三重证”的提出者,但他是“古史三重证”实际运用的学者之一,现在的研究表明,20世纪上半叶已有部分学者运用“三重证据法”从事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如徐中舒、黄现璠、邓少琴等学者。

黄现璠的学术实践

在从事民俗学或民族学的研究过程中,黄现璠逐步认识到学界盛行的二重证据法并不能在史料上充分说明民俗学或民族学研究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即历史留下的文献或近代流行的考古地下遗物挖掘史料依然有限,不足以解决一些新学术研究领域的新问题。于是,黄现璠开始了他的“行万里路”的田野学术考察,期望于学术实践中有所突破。从1943年到1979年的36年间,他曾领导组织了大小数十次的田野考察活动,以其中1951年和1956年的两次调查最为重要。1951年6月,黄现璠任中央民族访问团中南访问团广西分团副团长(团长费孝通),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和调查,收集到大量史料。1956年8月,黄现璠参与组建“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任副组长兼壮族组组长,实际负责全组学术调查工作,领导开展了广西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少数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调查,足迹踏遍广西境内桂西所有少数民族地区,不但收集到大量的调查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和古代遗物),同时还获得了丰硕的第一手人物调查采访口述史料。这些为他在民俗学、民族学或人类学的研究上能突破二重证据法而建立“黄氏三重证据法”创造了重要条件。

明史研究

晚明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从来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在一些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以往的研究往往偏重于某个专题或侧面,缺乏整体关照或综合研究。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在研究方法上,或者比较保守,或者比较传统,不论在宏观的把握上还是在微观的深入上都显得不够精到。

《晚明社会变迁》这一研究成果的突出特色,就是它开创了晚明历史研究的全新格局。它的新表现在:

对晚明历史的宏观、整体的观察。研究大体涵盖了影响晚明社会的主要结构领域。重要的是,研究者把晚明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注重各个发展变素之间的交叉与互动。因为有了整体关照,各个社会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清晰,而对整个社会变迁的分析和认识也就更加令人信服。

把晚明的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进行考察。实际上,可以说在晚明时代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就已经开始了。研究者把明代中国置于世界大环境中,以对比和发展的观点考察中国社会发展的程度,突显了明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把明代中国置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尽管明代中国已经与世界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其独特的发展线索仍然是清晰可见的。与以往的一些研究者不同,本课题的研究将中国与外国进行比较,而不将其与外国生硬比附。在考察了诸多社会变迁的因素之后,本课题研究者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独特的近代一现代化的历程。研究者试图摆脱欧洲中心论,也无意建立中国中心论。这种独特的视角,在中国史研究中是有创新意义的。

在研究中引进了社会学、人口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传统的中国史研究在方法上是比较单一的,研究古代社会不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古代的人口不用人口学的方法,是普遍的现象。引进相关学科的方法,不仅使研究者有了新的观察角度,也使得对于问题的观察更加深入。社会本身是鲜活的,古代社会也曾经是鲜活的。新研究方法的引进,将使研究者的眼界大开。

本研究的最后附录了一项社会调查报告,即《贵州安顺屯堡社会调查报告》,这是很有新意的。长期以来史学研究对社会调查重视不够,甚至完全忽略了。这项社会调查报告证明,社会调查这种方法对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明代社会史的研究。明代离今天并不遥远,一些几百年前的社会痕迹至今仍然残存于我们的社会中。作者只进行了贵州安顺屯堡的社会调查,如果进行更广泛的社会调查,必将会有更多新鲜的发现。

史学研究需要证据。证据充分,结论才可能稳妥可靠。前人把出色的研究比喻成“老吏断狱”,因为证据充分、推理严密,所得出的结论成为不可推翻的铁案。学术研究如同断狱一样,最忌孤证。传统的史学研究所引用的证据大都出自传世文献。被称为“新史学开山”的王国维首开风气之先,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这就是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在方法上与传统史学对于证据的处理相衔接,即尊重传统史学,又摆脱了传统史学的局限,是由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的一项重要变革,在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不妨提出“三重证据法”。那第三重证据是什么?答曰: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等学科中被广泛运用,但一直很少将其与历史学相联系,或者说一直没有明确将其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如果把地下出土之古物称为化石,那么,现实生活中之古代遗存则是“活化石”,除地上遗存物之外,它们保存在语言、生活习俗、服饰乃至歌舞、戏剧表演之中,大多可以归为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得以用之证史的又一重证据。《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的作者们对此的尝试是有益的。让我们提倡“三重证据法”。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5bcCD0MAQwM.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9746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0977秒, 内存占用1.35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