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一部真人电影里,用一个象征物来比喻人天真的童心,什么最合适呢?玩具车、毛绒熊、小锡兵都太男孩化了,布娃娃、跳绳、跳皮筋儿又太女孩气。而且这些玩具都不够具有某种特别的气质。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在拍摄的短片里选择了氢气球。
《红气球》
《红气球》,拍摄于1956年,讲述了一个男孩和自己的气球伙伴相遇的故事。小男孩在早上上学路上见到了一个绑在路灯上的气球,他把它解救下来,并且带着它去学校。这个气球仿佛拥有生命和思维,它像一个小精灵一样直率地跟随者小男孩,无论小男孩去哪它都陪伴在身边。它还十分乖巧可爱,躲雨的时候,完全缩在路人提供的雨伞下面,面对严厉的督学,红气球就捉弄他来替小男孩打抱不平。,氢气球造型极简,轻盈、跳跃,颜色鲜艳,没有专利标签。作为表现儿童形象的意象再合适不过。它集中概括了儿童的行为特征,而且其灵动飞舞的动态展现了儿童活泼的精神状态。
《红气球》
普通的低龄孩子是天真而单纯的,不会考虑自己带着一个气球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但是接下来,导演用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情节向观众展示了世人对气球的态度,这些态度其实也是暗示着世人对于童心的态度。
成人组
《红气球》
小男孩要乘电车去学校,等车路上,气球随风飘动,其中一起等车的中年妇女对于气球的态度是反感的,每次气球吹到这边,她都会用手拍走;并且电车因为气球拒载了;到了学校,督学一脸阴沉地给迟到的小男孩记了过,并且惩罚小男孩的无心之过,同时泄讨厌气球的私愤,把他丢进一间无人的教室关禁闭。中午小男孩回到家,其母亲(或者家里庸人)一脸厌烦地把气球丢了出去……
大人对活泼的儿童理解总是机械的。大人社会倡导秩序和稳重,这不是坏事,但糟糕的是大人普遍理解的秩序与稳重,是一种死气沉沉的呆板和不惹麻烦的安分。所以,那些不谙世事心无城府的孩子,就成了这些木头疙瘩打击和实行权利的对象。但笨拙迟钝的大人,在童心面前是何等的愚蠢。
儿童组
片中小男孩和气球的压力并不仅仅来自于成人,还来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大孩子或他们那些和小男孩同龄的跟班儿们。他们看见气球就嫉妒,这些孩子不想和小男孩分享同样的快乐,他们甚至不想占有,只想毁灭。影片的后三分之一全是这些孩子聚众“追杀”红气球和小男孩的追逐桥段。
《红气球》
常常说小孩的恶是最恐怖的,因为他们最直率、最坚持。这群孩子怀着赶尽杀绝的决心,对气球穷追猛打。最终趁小男孩买面包的功夫,偷偷虏获了红气球,用一根长长的绳子像锁链一样拘束着红气球,把它拉到一个废弃的小场地里。他们用弹弓、石块攻击气球,谁都想成为击杀气球的那个人,以至于这群孩子为了干扰别人成功,或者争夺“兵器”自己扭打成一团。小男孩奋不顾身地解救了气球,但是最终因为人数不敌,被这群孩子前后夹击。气球不肯离开小男孩,于是有的孩子趁乱用石头命中了红气球。红气球像一头中弹的动物,摇摇晃晃地沉降到地上,最终被一个孩子一脚踩死。
《红气球》
这个桥段,似乎描绘的是一种来自同龄人的,对童心的扼杀——童心并不死于成人的压力,而是死于孩子自身的放弃。这些稍大些的孩子,在群体生活中,自动泯灭了天真烂漫的真性情。
影片的最后,导演给了小男孩一个奇迹,一个安慰,全城五颜六色,色彩饱满的氢气球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安慰这个心灵受伤的孩子,载着他腾空而起,飘向远方,告别这无趣的灰色世界。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