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你会做什么?
“我会做艺术。”
为什么?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艺术更美好的东西了。”
2009年12月11日,东京,涉谷。
这一年恰逢汽车巨头奥迪公司的百年诞辰。公司的日本分部在涉谷举办了一场巨型的 party,邀请了各界名流和媒体到场。一时间,经过精心布置的会场星光熠熠。
“我从内心深处发出对奥迪新车的赞美,对人类生命的赞美。这两种赞美重叠在一起,扣紧我的心弦。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中,我会继续让大家看到新鲜的草间弥生,生机勃勃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岁末……我想开着这辆车,去谈一场精彩的恋爱。”
言闭,老妪的眼中现出了一丝与年龄不符的顽皮,而台下则发出了一阵会心的笑声。远处,那辆特地调来的奥迪R8顶级跑车被安静地摆放在展厅一角,亮白色的车身上布满了红色的圆点装饰。
草间弥生,日本国宝级艺术大师,波点女王,80岁的怪婆婆,添加在她身上的标签不计其数。而关于她的话题似乎永不止歇。人们热衷于描述她的作品如何逼疯了各种密集恐惧症病人,比较她和另一位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孰高孰低,讨论她在纽约时期种种疯狂的举动。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位年逾80的老太太,成年累月的每天往返于精神病院和自己的画室之间,一天工作超过9个小时,不接触任何现代科技,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日子的付出。
一个人,如果穷其一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为之付出了一切,全身心的投入。我们对她,只能是敬佩。
经过很多次尝试想讨好身边的人
但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愚笨树立了性格古怪的形象
在深夜里不知道留下了多少眼泪
如果是这样,不要再勉强自己
就这样孤僻下去吧
1929年,草间弥生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一户富裕的家庭。家里世代经营种子生意,可谓富甲一方。然而富裕的家境并没有给年幼的草间带来任何应有的幸福。
“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带着素描本跑去家里的采种场玩。那里有一大片槿花,我会坐在花圃里胡思乱想。某一天,一朵朵槿花像人一样摆出不同表情开始和我说话,它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大到我的耳朵开始痛。”
然而无论是这种由精神疾病引发的幻觉,还是小草间对绘画的热爱,都遭到了母亲的无视和嘲讽。作为女强人的母亲认为绘画不是富家子弟应该做的事情。她毁掉了草间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强烈的恐怖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
“母亲常跟我说,没生你就好了,还打到我几乎失聪。我经常离家出走,晚上站在街头希望过往的车辆结束我的生命,我曾企图卧轨自杀,但那时的我太小太轻,风太大,我的身子飘了起来。”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堂哥的帮助下联系到了仰慕已久的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在后者的鼓励下,两年之后,她只身踏上了前往美国的客轮。母亲给了她100万日元。代价?这之后草间弥生就彻底和自己家人断绝了关系。
临走前,对自己创作的数千件作品“我一把火全烧了,就是想和当下生活告别,并且激励自己,一定要画出更好的作品,我就是抱着这个觉悟前往美国的。”
很多时候,在面对梦想和选择,我们欠缺的并不是天赋和能力,而是为之孤注一掷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1969年,在纽约 MOMA 博物馆的一次展出之后,草间弥生成为《纽约时报》的封面人物,其头版图片的副标题却是:
“但这是艺术吗?”
然而纽约的一切皆不尽如人意。在几乎没有收入的情况下,生活的困苦是不真的事实。但物质的窘迫在事业的挫折面前却不值一提。
“惠特尼美术馆举办征选那天,我背了这张比自己还要高的画,沿着纽约市中心大马路走过44个街区。惠特尼美术馆现在很前卫,不过那时风气还很保守,像美术馆馆长那种没用的家伙怎可能了解我的作品?结果正如我所料,我落选了。我又得背着那个榻榻米一样大的画作,走过44条马路回去。”
来到美国的两年后,也就是1959年的10月,草间弥生有机会参加了纽约下城区第10街布拉塔画廊“纯色执念”年轻艺术家群展。她的圆点作品首次获得了业内的认可。
《艺术新闻》的唐纳德•贾德:“草间弥生是一位极具原创性的画家,这5件白色巨幅作品,无论概念还是形式上都是前卫而有力的。”
1963年年底,草间弥生举办了“千船会”个展。展厅内,一艘10米长的小船上树立了密密麻麻的阳具状突起物。而展厅的四周,则布满了999张这件作品的单色印刷海报。
“如果有人问我,为何一开始创作软雕塑会做成阳具的形状,那是因为我对其恐惧。我非常害怕性行为和男性生殖器,怕到要躲进壁橱里发抖。所以我要拼命制造这些形状,让自己处于慌乱的核心,把惊惶变成熟悉,以此进行自我治疗。”
作为草间弥生一生的对手兼好友,波普艺术的另一位大师安迪沃霍尔不仅为此而惊叹,更在他3年后的个展中借鉴了“千船会”的创作手法。
安迪沃霍尔创作的《金汤宝罐头》(上)和《玛丽莲梦露》(下)
波普艺术简单说来就是以消费社会的商业文化作为现代艺术的创作灵感。安迪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
然而同行的认可并不能改变波普艺术在当时过于前卫的状况。草间弥生及她的作品依旧不能被当时的主流艺术界所认同。1967年,再次无法获得预期的展位之后,草间终于开始了她疯狂的行为艺术。
“在华尔街的纽约证交所旁,4个裸女正随着鼓手敲出来的节奏扭动着,草间弥生在律师的陪同下,正向她们裸露的身体上喷着蓝色的波尔卡圆点。警察迅速驱散了他们。”
她的每一次出现,都可以说是当时的绝对话题和美国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
“我的出现每次都违反10到15条美国法律。在大众面前做爱、燃烧国旗这种事,说严重很严重,可这种思考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虽然我去的地方一定有警察跟去,但我还和往常一样平静,我身旁总是跟着一大群嬉皮给我当保镖,同时还有五六位法律顾问。”
1973年,草间弥生回到了日本东京,开始接受精神治疗。她,消声觅迹了……1963年,草间弥生“非法”参加了当时的威尼斯双年展,并以2美元一件的低价兜售自己的作品,用以批判艺术节太过商业化。而策展单位已“艺术品不该像热狗或冰激淋那样叫卖”为由将她请了出去。
1963年草间弥生携作品《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 “非法”参加当时的威尼斯双年展,遭到驱逐。
30年后的1993年,草间弥生回来了。而这次,她独自代表了日本参加双年展。日本政府为她专设了主题展馆,向她致敬。30年不间断的持续创作,这期间还有20年是在精神病院度过的。
扬眉吐气!
对于她,所谓的叛逆与疯狂,只是常人的欣赏无能罢了。
“我从5岁开始就一直画画
到现在为止一直全身心投入在艺术的世界里
绘画可以说是我的全部
我希望自己能活更长的时间
100年,200年,甚至300年
让更多的人深入理解我的艺术”
现如今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的服饰约占30%左右。
乔治克鲁尼与波点
2009年6月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 名艺术家调查结果。日本有4 位艺术家上榜,草间弥生位列其中。
“日本人用‘唐南瓜小子’来批评长得很丑的男人,或者用‘南瓜长眼鼻’形容人又矮又胖,感觉南瓜的形象并不太好,但南瓜的外型实在太可爱了,我完全无法抗拒。南瓜这种形状,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脂粉未施的大肚子,还有它强大的精神安定感。我和南瓜对坐着,就像达摩面壁10年那样,我可以花一整个月画一个南瓜,甚而废寝忘食。”
而她的艺术作品,早已延展到了画布之外。2012年,由于 Louis Vuitton 设计总监 Marc Jacobs 对草间弥生的钦佩和敬仰。两者展开了联名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新品,包括包袋皮具和高级成衣等。作品相继出现在纽约第五大道的 LV 旗舰店和东京银座的专卖店中。
2012年草间弥生与 Louis Vuitton 进行合作如果你打开她的官方网站,会发现有关她的展览遍布了世界各地,无时无刻都在发生。
但这一切,似乎都与草间弥生本人无关。老人自从回到东京以后,就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她在精神疗养院附近买下了一栋楼作为自己的工作室。每天早出晚归,两点一线。她极少外出,避免会客。不会手机和电脑,将自己的一切事物交由助理打理。
除了创作。
“若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很难想象,一位年近90的老太太,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呆上9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创作,笔耕不缀。
在我看来,她不是那个话题中心的怪婆婆。她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也做好了一件事。而这事,将使她成为永恒。
“中文成语‘生老病死’是我喜欢的词,我一直在想自己的生命会以怎样的形式结束,希望上天看我,是完美的人生。”
文章参考:
李乃清,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艺术让我明白了生死与众生,南方人物周刊,2014.03.05
关于草间弥生的29个终极问题,北京文艺网,2014.07.31
草间弥生:住进精神病疗养院的艺术家,搜狐时尚,2015.12.26
草间弥生:住在精神病院里的“前卫女王”,外滩画报,2013.12.18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记:起意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杭州有家小美术馆办了一场草间弥生的个展。地点在文一西路与崇义路口。展上有几幅草间老太太的亲笔画作。然而展的布置,却实在有些随意。反思老太太对于艺术的执着,令人有些心寒。哦,这是一个免费的展。然而免费,不应该是不走心的借口。
蟹壳儿专栏作者:Mr. Er
一个爱装的伪文艺二货
最爱:Nike Air Huarache 2K4
(xiekeertech)
这里,大概是你所能见到的
最真诚的青年文化聚集地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