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口(重庆市城口县)

 2023-06-19  阅读 582  评论 0

摘要: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边缘,地处四川省、陕西省、重庆市三省(市)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5′—109°16′、北纬31°37′—32°12′。县境东北与陕西省镇坪县、平利县、岚皋县、紫阳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县、开县、四川省宣汉县毗邻;西与四川省万源市相连。境内有黄安燕河石人湾、鸡鸣寺等旅游景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边缘,地处四川省、陕西省、重庆市三省(市)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5′—109°16′、北纬31°37′—32°12′。县境东北与陕西省镇坪县、平利县、岚皋县、紫阳县接壤;南与重庆市巫溪县、开县、四川省宣汉县毗邻;西与四川省万源市相连。境内有黄安燕河石人湾、鸡鸣寺等旅游景点。

重庆城口

Chongqing City

500229

中国重庆

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东北部

3289.1

葛城街道、复兴街道、坪坝镇等

葛城街道土城路北门口1号

405900

北亚热带山地气候

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

重庆火车站

渝F

48.792017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东北边缘

常住人口18.43万人(2017年)

西南官话-重庆方言

自然地理

地层

城口县

城口位于大巴山南麓,属大巴山弧形断褶带的南缘部分,由一系列西北至东西走向的雁列式褶皱和冲断层组成。褶皱紧密,断层密集。岩层走向为北西至南东向,并向南弧形凸出。境内计有第四系、三迭系、二迭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7个第,37个组、群的地层。最新地层为第四系的新冲积,最老地层为震旦系南沱组或跃岭河群。分布面积以寒武系地层最广,其次是三迭系地层。[1]

城口地跨秦岭、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单元,以高观寺一钟宝巨型冲断为界,其北为陕南秦岭地层分区,出露震旦系下统到志留系的一套轻度变质岩层,并伴随火成岩活动。其南为川东一鄂西地层分区,出露自震旦系以后除泥盆、石炭、侏罗、白垩、第三系以外的各时代沉积盖层。

县境内出露地层,均具盖层性质,下部为震旦系火山碎屑岩或冰碛碎屑岩建造,厚度大于1600—4000米:中部为震旦系上统至三迭系嘉陵江组的海相沉积,厚度为5841—6141米:上部为陆相河湖相沉积,厚度大于648米。

震旦系沿高观寺一钟宝冲断层北侧分布。底界被该断层切割,出露不全。顶部与寒武系“鲁家坪组”呈整合接触,分为上、下两统,下统为南沱组,分上、中、下三部,上部为灰、灰绿、紫红色凝灰质砂岩夹同色页岩;中部为灰绿、紫红色块状含凝灰质砾岩,下部为块状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页岩。上统分为灯影组和陡山沱组。其中灯影组上部为薄层渣质岩夹白云岩,石煤;下部为薄层灰岩夹泥质,白云质灰岩,具马尾丝状碎裂构造。陡山沱组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底部多为薄层泥质含锰白云岩夹钙质页岩,菱锰矿、磷块岩;中下部为灰岩质页岩、页岩夹白云岩、泥质长面石英砂岩,白云岩砂岩中含黄铁矿条带及结核。

寒武系为境内出露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层。伴随震旦系分布,以主产石煤为特征,分三统,6个组,厚1800米。主要分布在木坪河一铜罐沟断层和高观一钟宝冲断之间,呈向南西突出的弧形帚状展布,延长近150公里。其下统分为石龙洞组、天河板组、石牌组、水井沱组。其中石龙洞组上部为深灰色白云岩,下部为灰黑色豹斑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天河板组为灰色薄层灰岩夹紫、灰绿色页岩及磷状、豆状藻灰岩;石牌组顶部为紫色页岩,中下部为灰色薄一中层泥质石英砂岩夹紫色页岩和一层20米厚的豹斑状灰岩,厚132——160米;水井沱组上部为浅灰色鲕状灰岩,结晶灰岩,中部为薄层砂岩,常相变成砂质页岩,下部为岩质页岩、灰质页岩,局部夹石煤透镜体。

中统——覃家庙群为砖红色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夹浅灰黄色白云岩及绿色泥岩。厚226米。

上统——三游洞群上部为厚层白云岩夹层间砾岩,下部为灰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厚254——280米。

二迭系广泛出露于坪坝——铜罐沟冲断南侧的弧形褶皱带中,为境内煤、黄铁矿、铁矿、高岭土等矿产的主要产出层位。二迭系地层分2统5组,上、下统间呈假整合接触。与上复三迭系下统大冶组和同下伏志留系中统徐家坝群间均呈假整合接触。其中下统分茅口组、栖霞组、铜矿溪组。茅口组为灰色厚层灰岩,颜色由上到下逐渐变深,质纯,为优质石灰岩。栖霞组为灰、深灰一黑色厚层——块状灰岩。铜矿溪组为铝土岩、碳质页岩夹煤、黄铁矿、赤铁矿。

上统又名乐平统,分为大隆,吴家坪两个组,大隆组为黑色碳质页岩夹透镜状灰岩。吴家坪组又分吴家坪段、王坡段两个段。吴家坪段为灰、深灰色中一厚层火燧石条带及团块灰岩;王坡段上部为碳质页岩和煤层,下部为含黄铁矿粘土岩。

三迭系主要分布在坪坝一铜罐沟巨型冲断以南的广大区域,分3统4个组。其中,下统分为嘉陵江和大冶两个组。嘉陵江组又分四个岩性段,二四段为块状砾岩、白云岩、夹灰岩、产优质白云岩,石膏及卤水;一三段为薄至中层灰岩、泥质灰岩、页岩。厚407——647米。大冶组分东北和西南两个沉积区。

县境内大部分为东北区,仅八台、咸宜一线以南为西南区。西南区上部为灰色泥灰岩与紫红色泥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砂质页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泥灰岩、灰岩、夹白质灰岩,白云岩及紫红色泥质白云岩。

东北区上部为厚层灰岩,鲕状灰岩及白云岩,局部上复紫红色页状泥质白云岩。中、下部以薄层灰岩为主,夹条带状,蠕虫状泥质灰岩及厚层蛹状灰岩。底部常为黄绿色沙质页岩,厚251——656米。

上统——须家河组缺失上段,下段为浅灰色厚块状细粒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及粉砂岩,碳质页岩夹菱铁矿及煤层组成4个韵律,韵律底部偶见砾岩透镜体,厚160——420米。

奥陶系,第四系,志留系在境内均为零星分布。奥陶系沿弧形褶曲之背斜核部或断错翼出露。第四系分布在山坡和山间谷地。主要为残坡、积物两种类型。沿山坡,山谷呈断续条形分布,其中碳酸盐岩坡积物常胶结成第四系砾岩,坡积物逐渐向洪积及冲积物过渡,常由亚粘土和砂质粘土组成。

地层分布以旗杆山为界。旗杆山以南的前河区域地层较年轻,地形倒置。向斜(三迭系)成山,背斜(志留系)成谷,旗杆山以北的仁河区域地层较为古老。主要由寒武系震旦系地层组成,寒武系地层受断层的严重破坏和干扰,地层分布凌乱,第四系冲积层多分布于仁河、前河两岸。

地质构造

自加里东运动以后,大巴山地就开始出现隆起和凹陷。海西运动褶皱范围向南扩大,印支运动又继续隆起,凹陷和褶皱燕山运动使大巴山受到强烈的抬升和隆起,同时受米仓山、汉中地块和神农架地块的阻挡,形成了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城口地置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地质构造多复式背(向)斜和穹隆构造,岩层倾角多为50一70°。境内断裂十分发育,尤以仁河流域断裂最为发育。多数断裂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其中最长的断裂带是高望巨型冲断层,由万源北部的田坝,经黄溪到高望,走向为北西一南东向,全长120公里。全县分为3个地质构造带,(一)北大巴山西北向构造带,包括岚溪一东安复式褶皱带,大店子一油房沟冲断层:(二)高观寺一钟宝巨型弧形冲断构造带:(三)南大巴山帚状构造带。

北大巴山北西向构造带主要分布在大巴山主峰两侧的川陕鄂三省交界范围内。出露震旦系下统火山碎屑岩建造及上复下古生代的硅质岩、碳酸盐岩,泥页岩海相沉积,呈北310°方向紧密线型展布,并伴有中基性、碱性侵入活动。岩石普遍变质。主要构造成份以一系列紧密线型褶曲和斜冲断层组成,呈北西一南东向延伸。南缘受高观--钟宝巨型冲断阻隔,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岚溪一东安复式褶皱带和大店子一油房沟冲断层属北大巴山北西向构造带。

高观寺一钟宝巨型弧形冲断构造带分割了秦岭褶皱系和扬子地台,东西延长近1000公里。断层线向南凸出,呈弧形。断层带内有强烈的糜棱岩化带。破碎带内可见被挤压成的长条状、扁豆状、眼球状火山岩和沉积岩的碎块,沿断裂带有辉绿岩浸入。

南大巴山帚状构造带由一系列弧形冲断和线形褶曲组成。整个弧形外缘向南西略凸出。南界在万源县固军、渡口、红花一线。

整个弧形构造受旋扭作用造成。在应力作用下,弧形外旋层作顺时针方向扭动,形成巨大的弧形压扭性冲断及北东扭裂面。县境内属弧形构造的形迹由北到南有;县城--高燕复向斜;坪坝--覃家河冲断背斜;乌龟石复向斜;瓢儿岭--长岩千冲断背斜;金子山--高家台冲断;康家坪——铜罐沟冲断背斜;旗杆山向斜;庙坝——桐油坝冲断复背斜;梆梆梁--猫儿背复向斜;团城--双河背斜;明通--咸宜冲断复背斜;八台山--大宁厂向斜。

县境内北大巴山下古生代凹陷,多聚集铀、钼、钒、磷、石煤、硅质岩、碳硅质岩海相沉积建造。南大巴山下古生代拗陷及边缘成盐海盆,下部为陆源碳酸盐含锰、磷建造;中部为含铀、钼、钒黑色岩建造;上部为海相含盐建造。

矿藏

城口矿藏资源丰富。到1990年底,已发现的矿藏有铁、锰、钡、钒、铅锌、锗、镓、铀伴生元素矿产、煤、白云岩、石灰岩、磷、硫、盐、重晶石、重毒石、石棉、石膏、石英砂石、高岭土、大理石、辉绿岩铸石、含硫石质沥青、古生物碎屑、灰岩等20多种矿产。

矿石

铁矿:境内铁矿有赤铁矿、菱铁矿、褐铁矿和含磷钛磁铁矿。矿藏成因多为沉积型,次为岩浆型和风化淋滤型。据地质勘查,沉积型赤铁矿具有工业价值。矿床规模较大的有罗江铁矿、罗江鹅项颈铁矿,高燕木坪河铁矿,鸡鸣马家坳、杨溪河铁矿,咸宜双桥、葛藤坝铁矿。其中罗江矿区由4个矿体组成,平均厚0.4—1,2米,最厚1.3米,矿体长均为600—2800米,呈层状或透镜体断续延伸;矿物成份以赤铁矿为主,次为褐铁矿、铁绿泥石、泥质等。矿石品位一般含量为23—37%,最高达40.53%。地质储量177.4万吨,为小型铁矿床。

罗江鹅项颈赤铁矿分布于罗江乡鹅项颈——棒溪河一带。产于罗江背斜南西翼二迭系下统铜矿溪组上部。矿体长3000米,平均厚2.5米。地质储量为262.5万吨,为小型沉积铁矿床。

鸡鸣马家坳铁矿分布于鸡鸣乡马家坳一带,产于二迭系下统铜矿溪组上部。矿体长2800米,平均厚l米,地质储量71.6万吨。

锰矿:境内锰矿沿仁河两岸成带状分布。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北西起于黄溪乡刘家大梁,南东止于石坊乡籽儿螃,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7公里。由两个磷、锰矿区和两个锰矿区构成城口锰、磷矿带。由西向东为明月锰、磷矿区;高燕锰矿区;大渡溪磷、锰矿区,修齐(石坊)锰矿区。

城口锰、磷矿层均产于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顶部。顶板为灰色厚、中厚层泥质(或灰质)白云岩;底板为炭页岩,砂质页岩,夹粉砂岩。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由于矿区地处四川台地与秦岭地槽间,属大巴山断裂带中构造复杂,褶皱、断裂交错重复地段,矿体遭受强烈的后期构造破坏,矿体被分割成若干矿段。

境内锰矿分为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种类型。氧化矿分布在地表、氧化深度一般为。0--13米,最深达50一60米,约占总储量的5%,其矿物成份主要为钠水锰矿、恩苏塔矿、锰恩苏塔矿、钾硬锰矿。原生锰矿分布在地层深部,约占总储量的95%,矿物成份主要为菱锰矿、锰白云石。锰矿总储量为2094万吨,四川省储藏委员会核准为1961万口屯。

钡矿:城口钡矿分布在巴山区的左岚、新枞、高楠3个乡。1972年经四川省205地质队勘测,圈定矿体17个,地质储量3887万吨,为国内少有的特大型钡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的顶部。矿层系以碳酸盐为主的沉积改造混合型钡矿床。碳酸盐钡矿物(毒重石、钡解石)与硫酸盐钡矿物(重晶石)共生,互为消长。其中2、3号矿体以重晶石为主,含少量毒重石和钡解石;8、9、16、17号矿体以毒重石(钡解石)为主,含少量重晶石;1、5、6、12—15号矿体以毒重石(钡解石)为主,重晶石次之。高品位平均为69.03%,低品位平均为48.87%。一般品位平均为65%左右。碳酸钡最高含量达89.97%。矿区西部矿体下部有一层平均厚度为0.32—2.05米的较富矿石。

煤矿:境内煤炭资源主产为南相区的了子口背斜、明通背斜、咸宜背斜的两翼上,下二迭系煤系地层中的烟煤;次产为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上部的岩煤,产于灯影组的石煤、产于寒武系水井沱组中的无烟煤和产于北相区中、下寒武系的石煤。据1983年万县区煤炭学会预测,县境内上、下二迭系地层中烟煤总储量为4.2亿吨。其中储量规模较大的有:巨马坪煤矿、老君寨煤矿、董家坪煤矿、白柿坪煤矿、大河沟煤矿、高家湾煤矿、大范溪煤矿、大岩门煤矿、中梁子煤矿、阳河溪煤矿、天坑湾煤矿、大寒溪煤矿、九重岩煤矿、太平溪煤矿等14个矿区。,

石灰岩:石灰岩为县境内复盖面最广的岩层。分别产于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二迭纪和三迭纪。其中以二迭纪和三迭纪灰岩分布面积最大、质量最佳。产于二迭系地层中具有工业价值的石灰岩矿床主要分布在庙坝一桐油坝冲断复背斜;团城一双河背斜;明通一咸宜冲断复背斜两翼。呈北西一南东向分布。

有工业价值的石灰岩分为熔剂石灰岩和水泥原料用石灰岩两类。熔剂石灰岩经采样分析,为优质石灰岩,主产于二迭系茅口组上部,储量巨大。水泥原料石灰岩主产于三迭系下统大冶组,分布在木瓜口--龙洞沟--新潭口一带的大冶灰岩,厚达数十米。

大理石:大理石矿分布广泛、品种繁多、储量极丰富。主产于中奥陶统宝塔组、上奥陶统临湘组、中志留统徐家坝群、下二迭栖霞组、下三迭统嘉陵江组。次产于寒武系白云岩与辉绿岩接触带及辉绿岩。

县境内大理石分为罗江崩溪河大理石矿、了子鱼岔溪大理石矿、岚溪岩大理石矿、沿河杏树塘大理石矿、治坪观音桥大理石矿、罗江大理石矿、了子磨槽湾大理石矿、白芷乡天宝寨大理石矿等8个矿区。

黄铁矿:县境内黄铁矿多产于上二迭统吴家坪组底部,层位稳定,分布范围广泛,但品位低,多为ⅲ级品矿石。典型矿床有庙坝烟洞子黄铁矿和双河大岩门黄铁矿。其中双河大岩门黄铁矿主要选矿性能良好。分布于双河乡大岩门向斜两翼,含矿层厚度大于2.5米。延伸数千米,总储量817万吨。

石膏矿:石膏矿主要分布在中溪乡红岩湾、明中乡双桥和长沙坝、燕麦乡九个包、厚坪乡老厚坪、沿河乡城广公路沿线。主产于下三迭统嘉陵江组上部,其次为中寒武统红层中。

白云岩:分布在坪坝龙洞沟、东安亢河一带,主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下部和下三迭统嘉陵江组下部。储量丰富,质量优良。其中坪坝龙洞沟矿床呈灰白色厚一巨厚层,糖粒状结构。矿层下部含镁2l%以上,上部含镁18%以上,可提炼金属镁。

地形地貌

城口县地貌

城口属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山脉受地质构造和岩性的控制,排列较为整齐。诸列山岭均由北西向南东展布。由北而南顺次为大巴山、牛心山、旗杆山、梆梆梁、八台山五座大山。其间是海拔2000—2500米的群峰。中部旗杆山为南北水系的分水岭。由于河谷相对高差高达1000米以上,谷坡陡峻,全县地貌明显形成四级夷千面,由北而南层层下降。分别有海拔2200-2400米、1800-2000米、1100-1400米及600-800米的河谷地带四个级。海拔2300—2500米的顶夷平面分布较广。从南西至北东,形成岭谷相间,相对高差大。层状地貌明显,层状结构为w型。旗杆山以南为熔蚀谷地和熔蚀洼地负地貌。仁河谷地3—4级阶地普遍发育。

境内最高点光头山,海拔2685.7米,最低点沿河乡岔溪口海拔481.5米,全县地势南东偏高,北西偏低。

城口地貌分低山河谷、中山和峰丛台地三种类型。

低山河谷:主要分布在仁河、前河、汉昌河、坪坝河两岸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体下部,占全县幅员面积54.66%。河谷底部由于水流的强烈侵蚀穿凿成蛇曲状的中谷和窄谷;两岸谷坡多成“v”型。相对高度一般为500—1000米。沿河两岸除峡谷外,大部分由软岩层组成,南部以志留系砂页岩为主,北部以震旦系南沱组及跃岭河群和寒武系水井沱组泥质岩类为主。地形陡缓相间,间有数十亩至上百亩的冲积坝。

中山,分布于海拔1500—2000米之间的地区,占全县幅员面积42.36%。中山地区峰峦叠障,沟壑纵横。南部地层以三迭系、二迭系、奥陶系、志留系徐家坝群为主,北部以寒武系、震旦系为主。

峰丛台地: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宽阔顶部。其地层为三迭系嘉陵江组和大冶组、寒武系八仙群、八卦庙群、毛坝关组。由于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大片大片的峰丛台地形成鲜明的地貌特点。代表地点为大巴山神田梁、梆梆梁、九重岩顶部。

山脉

城口县山脉

城口位于大巴山南翼,山脉走向受地质构造线方向的控制,大巴山、牛心山、旗杆山、梆梆梁、金字山、天子城山、八台山、墨架山等横跨县境。境内山脉的高程从北向南逐渐降低。

大巴山:从西北向东南延伸,经过县境北部,长达150公里。是川、陕、鄂三省的界山。境内大巴山主峰东南有光头山,北东有神田,北西有五个包,为县境内3个最高点。大巴山主峰山体浑厚,海拔多在2000米以上,支脉山体狭长,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

光头山:位于县境东南部,与巫溪毗邻,大巴山主峰之一,距县城.70公里,海拔2685.7米,为全县最高点。山顶光秃无树,遂称光头山。

神田:位于城口北东,界连陕西省岚皋县,距县城60公里,海拔2520米。大巴山主峰之一。山顶有“神田”、“花田”、“腰子田”3个天然水池,其中神田较大,宽数亩,且终年积水浑浊,传说若投石入池便倾刻有雨,故名神田。

五个包:位于县境北西部,界连陕西紫阳、岚皋两县,距县城90公里,海拔2522米。其山以五个包故名,系境内大巴山主峰之一。

牛心山:东起河鱼,西至巴山,横跨城口北部。海拔2431米,山头状如牛心,故名牛心山。

旗杆山:横跨县域中部,是南北水系的分水岭,海拔2411.9米。山上有一石高数丈,名旗杆石,山亦因此故名。

水系

一、地表水

城口地表水系发育,河网密布。所有河流都属长江水系。北部为汉江流域的仁河水系,南部为嘉陵江流域的前河水系。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条,50—100千方公里的6条,10—50平方公里的26条。仁河、前河为境内两条主要河流。

仁河:由亢河、黄溪河、石溪河、岚溪河、菜子坝河、龙潭河、坪坝河、岔溪河、左岸河等9条小河汇聚而成。建厅以前称九江,设厅后改称城口河,建国初更名仁河。仁河源于东安乡与陕西交界的老鸦铺七星洞,流经高望、修齐、新城、巴山4个区、9个乡,至岔溪口交万源县东界,经万源、紫阳,注入汉水。流向为东南一西北向。县境内长128公里,流域面积2360.74平方公里。年均流量为63.4立方米/秒。河床平均宽150米,河床比降为9.7‰。境内除高望至县城段可通木船外,其余河段皆因滩陡,乱石多,无航运价值。

前河:城口厅志载名汉昌河,源于光头山。流经明中、桃园、了子、明通,途经宣汉、达县汇入渠江。境内上游为蒙蒙溪河,中游为了子河,至明通大塘口始称前河。汉昌河、周溪河两条支流相继汇合。县内流程62公里,流域面积927.8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2.4立方米/秒。河床平均宽度为100米,为城口第二大河流。

前河多鱼泉,了子口以下可通木船至宣汉。

二、地下水

城口地下水主要以岩溶水的形式在地下深处运动,资源总量为6.22亿立方米,占境内水资源总量的20%。

县境内地下水有孔隙水,变质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其中以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为主。溶洞水以溶蚀管道,溶洞储集为主,呈层状和脉状埋藏在地下50一1500米之间,循环途径长,地下泉水多在横向河谷处或两种不同岩性的接触面最大,相对高度高出地面流出。仁河流域中泉水流量大于10升/秒的泉点达40多个,其中白水洞年均流量为510升/秒。前河流域中的小桥沟电站,所引用的泉水流量高达2750升/秒。大量的地下泉水补给,使境内河流流量比较稳定。

气候

一、区系

城口属四川盆地北亚热带山地气候,系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山高谷深,高差大,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征。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足,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常有“倒春寒”天气出现;夏季降水集中,七、八月多干旱,伏前、伏后多洪涝;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天气;冬季时间较长、气温低。常年平均气温13.8℃。年际变化比较稳定。年均最高气温14.5℃,最低气温为13.0℃。平均无霜期234天,年均降雨日166天,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34小时;年均降水量1261.4毫米,降水趋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少,年均风速为0.2米/秒,风向多为西南风。

城口地处大巴山,海拔高差大,不同的地理位置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春、夏随山体高度的增加而推迟,秋冬则随着山体增高而相应提前和延长。低、中山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在海拔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城口境内最南地区比最北地区年平均气温要高1度左右。南部地区降雨量比北部地区偏多。

二、温度

城口常年平均气温为13.8℃。最高年14.5℃,出现在1966年,最低年13℃,出现在1974年。一年中,7月平均气温最高,多年平均值为24.8℃;1月平均气温最低,常年平均值为2.4℃,年较差为22.4℃。4-10月的月平均气温高于年均气温值,11月至次年3月的月均气温低于年均气温值。春、秋两季的气温非常接近,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也快。夏季和冬季气温的月际变化较小。县境内的气温日较差较大,常年平均为9.6℃,月平均最大为11.3℃,出现在8月,最小为7.9℃,出现在12月。

据县气象资料载,1958一1980年的23年中,极端最高气温为38.9℃,出现在1959年7月1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3.2℃,其余年份极端最高气温都在36℃左右,多出现在7、8月份。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6℃左右,多出现在l、2月份。年平均初霜期为11月10日,最早为10月22日,最晚为12月2日;年平均终霜期为3月19日,最早为2月21日,最晚为4月14日;年均无霜期为234天,最长为274天,出现在1975年,最短为193天,出现在1980年。

三、降水

城口地处四川四大暴雨区之一的大巴山暴雨区,雨量充沛,六、七、八月活动在长江流域的极锋带。逐步从东南向西北推进,成为大巴山区的暴雨期。九月,当极锋南旋时,因受山脉阻拦,西南暖气流尚未退完,使极锋有时呈静止状态,形成连绵不断的阴雨。据县气象站1957~1980年观测统计,≥0.lmm的年均降水日数为166天。最多为196天,出现在1974年;最少为134天,出现在1966年。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261.4mm,最多年份达1755.8mm,出现在1963年,最少年份为829.2mm,出现在1966年,一年中以五月降雨日数最多,为18天,1月和12月最少,平均为9天。

城口降水量受季节影响,降水变化很大。11月至次年4月的降水量为285.4mm,占年总降水量的22.6%。5—10月降水量达976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7.4%。一年中,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的汛期,降水量为857.1mm,占年总降水量的68%。7、8月份,降水主要集中于伏前伏后,多暴雨洪涝,伏中高温少雨,易形成干旱,9月份降水量最多,常年平均为210mm,1月最少,为14.7mm。城口降雨总的特征是:雨量集中、旱、涝交错,伏天多旱,秋天多雨。

境内地形复杂,下垫面对降水量有一定影响,不同区域的降水量分布亦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西南向东北雨量逐渐减少,位于县南的咸宜乡,年降水量为1450mm,偏北的箭岭乡,年降雨量为1171.1mm。

四、日照

城口位于大巴山南麓,地形对光照影响较大,南坡日照较好,北坡较差。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34.1小时,最多年达1749.7小时,出现在1978年,最少为1290.7小时,出现在1964年。一年中6--8月的日照时数最多,其中又以8月份的月平均日照时数最多,平均为206.6小时,2月最少,平均为79.2小时。

据《城口县农业区划资料》载,城口常年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5%,最高年达40%,出现在1978年,最低年为29%,出现在1960年、1964年、1980年的三年中,一年中各月日照百分率以7、8月为最多,为46%,2月和11月最低,月平均为27%。

城口年平均总太阳辐射为91903.6卡/cm,年总生理辐射为45032.8卡/cm。月总辐射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太阳幅射为12652.2卡/cm,生理辐射为6199.6卡/cm,4—8月的太阳总辐射为53543.6卡/cm,生理辐射为26236.4卡/cm,分别占年总辐射量的58%,其中7、8两月的总辐射为25053.3卡/cm,生理辐射量为12276.1卡/cm,占年总辐射量的27%。

土特产

1.城口老腊肉

城口老腊肉

重庆市城口县的“老腊肉”别具特色,风味独特,在市内外享有盛誉,产品远销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市场前景广阔。城口“老腊肉”沿袭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民间加工秘方,经特殊的传统工艺精心熏制而成,其肉质精良、香味纯正、营养丰富,是城口具有代表性的土特产之一。

为了做大做强“老腊肉”产业,城口在全县选择养猪基础条件较好的明通、庙坝、修齐、高观、北屏、龙田、葛城、治平等乡镇,建立养猪示范小区和良种繁殖场,目前,已拥有年出栏1000头商品猪的猪场5个,年出栏100头商品猪的猪场100余个。赵孝春野生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友林牧业开发公司、燎原牧业开发公司、大巴山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同方牧业有限公司、城口县牧业绿野开发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大力建设腊肉加工生产线,均初具规模。到2010年,城口老腊肉产销可望达到100万公斤,实现产值2600万元,财税增收25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2.2万户,户平增收1000元以上。

如今其已经形成了品牌,可说在重庆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野生石耳

岩耳系石耳之俗称,属地衣门,石耳科,生长于大巴山山脉,绝壁之上,属极为少见的高级黑色山珍食品,有养阴止血,健胃消食,利水消胀,驱虫,且有抗癌延缓衰老之功效,特色:鲜碎、味美、汤鲜、是高级的山珍佳肴。

野生石耳

3.野生板栗

城口地处亚热带山地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很适合板栗的生长,加之野生板栗资源极为丰富,且加之多年来对野板栗林的改造,采取截干后以优良品种进行换冠,加强精细管理和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优质板栗不断扩大,单产逐年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板栗生产由自然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变和发展。目前,全县有优质板栗林(结果)面积为12万亩,计1500万株,年产量在120万公斤以上,同时随着全县生态工程的全面启动,将进一步加快对野板栗林的改造,优质板栗产量也将大幅度提高。

野生板栗

4.野生核桃

城口核桃味美壳薄,口感香酥,为食中佳品。城口县从1990年起开始实施核桃“2515”工程,通过以改良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整形修剪技术和适时收获及加工等措施,栽种面积进一步扩大,产量逐年上升,全县现有核桃树18万亩、800万株,年产量在500万公斤左右。高观镇盛产“乌米子”核桃,其桃仁饱满,口味别具一格,每年均被全国各地的客商抢购。城口也因此而盛名远播,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

核桃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木本与木材两用树种,分布面广,资源丰富,其坚果、木材等均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核桃在国际市场上的经济地位同扁桃、腰果和棒子,在国内市场上与板栗、柿子、枣一起并称为“四大干果”,核桃仁中含脂肪60—75%,蛋白质14.5—24%,糖份8.41—11.04,氨基酸含量达19种之多,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

因此,在国内历来都是人人喜爱的果品,并用于医疗、健身,在国外,是“尼古拉斯节”和“圣诞节”必备的佳品。因而有“珍贵果品”之称。每一百公斤核桃仁可榨油50—60公斤。风味清香,宜食用,而且是极好的工业用油。核桃树的木材质地坚韧,纹理美观,具有不翘不裂,耐冲击等特点,是制造飞机、军械、高级家具等优质的用材。因此,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都有在大力发展核桃生产。在我国核桃又是传统的出口商品,外销量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5.野生药材

城口地处大巴山脉,药物种类繁多,资源尤其丰富,其主要产品有:

野生药材

天麻:天麻是大巴山名贵药材,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产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丛林之中,主要以大巴山、梆梆梁、旗杆山、易家梁等四山出产最多,根块大,质优,全县年产量约3000公斤,居重庆市之首。原植名称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炔茎。主治虚风眩晕、头痛、惊痫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

黄连:“药不在味,有效则黄”,良药苦口,以味而闻名的黄连,是最名贵的中药材之一,城口黄连多属北岸黄连,它形如鸡爪,根条粗壮、色黄、坚实光洁、断面带红,常年产量2000公斤以上,远销日本、法国、意大利、东欧、美国、新加坡和东南亚等国家。

党参:城口党参属于川党参中的条党,系国内外驰名的补性药物,多栽培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含腐殖质较多的半阴半阳坡地上。党参是城口大宗骨干药物品种,年收购量在4万公斤以上,销售市场看好。

杜仲:城口杜仲资源丰富,分布很广,各乡镇均产,常年产量约1万公斤。经济价值较高,现全县有很大的储存量(鲜活)。

厚朴:城口的厚朴资源分布较广,主要有8个乡镇盛产。常年产量在1---2万公斤之间。

黄柏:黄柏在城口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皮可用来提取黄连素,质量均佳,用途广泛。

城口,人杰地灵,3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峦叠嶂,绿水掩映,青山滴翠。万倾池畔春申君结庐宴客,诸葛寨里武侯屯兵,张献忠啸聚山林,白莲义军重创清兵,苏维埃红旗漫卷,3000英烈洒热血。

城口,物华天宝。锰矿储量2090万吨,列全国五大重点矿区之一;钡矿储量3800万吨之上,居亚洲之首;4亿8千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价值连城;木材蓄积1000万立方米;各类草场100余万亩;水电开发量24千万瓦;生漆、茶叶、药材驰名中外,远销四海。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城口正与贫穷和愚昧告别,信心百倍的跨入新世纪。宽阔平坦的二级水泥路直通襄渝铁路万源火车站,城口跨上了致富的快车;移动电话的开通和电话的国际国内直拔,城口人坐地便可日行八万里;投资亿元的集灌溉、发电、旅游的为体的羊耳坝水库建设如火如荼;20万亩黄安坝草场建设方兴未艾。

百万亩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库容6.5万方、装机16万千瓦的任河梯级开发之一的巴山电站等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更将城口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前途无限光明。中共城口县委、城口县人民政府带领22万老区人民自强不息,奋力拼搏,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对外开放,努力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力求城口的大开发,经济的大发展。

新世纪的城口——耀眼的渝北明珠。

城口工业园区

城口工业园区所在地城口县地处重庆市最北端,与川陕鄂交界,背依大巴山主脉,面临三峡库区,是重庆重要生态功能保障区、向北重要门户、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基地、重要生态经济区。城口矿产资源十分富集,享有“西部矿都”之美誉,拥有锰、钡、煤、大理石、古生物化石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锰矿藏量达2500万吨,属全国五大矿区之一;钡矿藏量达6500万吨,居亚洲之首。

园区概况

2008年12月,城口正式启动工业园区建设,其规划面积为450公顷。根据城口地理条件、资源储备和工业发展基础,采取“一区多园”模式分组团分批次予以建设。首批园区建设面积为112公顷,分为“高燕组团”和“庙坝组团”,主要分别发展锰矿高端产品和农林特色产品精深加工骨干产业。

“高燕组团”位于城口县西南部,距县城6公里,城(口)万(源)路、城(口)开(县)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是打造锰工业基地的“主战场”。该组团规划建设面积84公顷,分为A、B两区,现已入驻大型骨干企业7家。2008年实现产值11.96亿元,实现税收1.3亿元,安置从业人员2500人。该组团将依托锰、钡、铅、锌等矿产资源优势,引进高锰合金钢、无汞碱锰电池、锰盐、锰锌软磁铁氧体等精深加工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型发展之路,建成国内具有规模的锰系列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和建材加工基地。项目建成并全面投产后,预计经营用地每平方公里可创造产值约40亿元,每年可创造产值约33.54亿元,增加综合税收约1亿元,增加工业利润2.3亿元,安置从业人员4000人以上。

“庙坝组团”位于城口县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规划建设面积28公顷,分为C、D、E三区,主要发展生漆、核桃、茶叶、中药材、老腊肉、蜂蜜等农林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目前已入驻的企业有重庆市真祥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十八子食品开发公司、重庆七雁山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该组团将充分利用县域特色优势,依托丰富的特色资源,重点引进畜牧及林产品加工、绿色农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生物化工企业,并努力将城口特色产品打入国内大中城市,提高市场份额与产品竞争力。

筑巢引凤蓄芳瑞,腾笼换鸟谱华章。城口东连巫溪通三峡,西接万源达西南,南下万州到重庆,北上安康进西北的“十”字型公路主骨架交通格局已经形成,未来几年,城口将加快建设“城(口)万(源)快速通道”,实现与达陕高速公路的对接,“4小时重庆”、“4小时西安”、“2小时安康”即将变为实现,城口这块资源宝藏和生态宝地,将充满无限的发展商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重情好客的城口人民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敞开“加工贸易承接”之门,真诚的合作和一流的服务,热忱欢迎大型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来此投资兴业,携手共创财富明天。

园区产业定位

根据城口县资源特色、产业现状及招商意向,初步确定了重庆市(城口)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高燕组团(分A、B两区)产业定位为矿产资源加工区,重点开发锰、铁、铅、锌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着力打造锰矿加工基地和建材加工基地;庙坝组团(分C、D、E三区)为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区,重点开发生漆、核桃、茶叶、中药材、老腊肉、蜂蜜等农林产品及畜禽养殖精深加工产业,延长城口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产业链。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4b8CD0ECg8G.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9126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342秒, 内存占用1.41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