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女,1966年2月26日出生于浙江兰溪,中共党员,生物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
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200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
中国
汉族
浙江省兰溪市
1966年2月26日
1966年2月26日,陈薇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县(今兰溪市)。
1984年,从兰溪一中毕业,考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
1988年,获得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同年,被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丛进阳教授。
1991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同年4月入伍,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工作。
1995年,考取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基因工程专业。
1998年6月,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并被选入军事医学A类人才库。
2000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
2002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享受首批军队特殊人才津贴。
2003年3月,成为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6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担任国家减灾委科技部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长。同年7月,担任北京奥运安保军队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员。
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2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5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9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
2020年1月,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4]
2021年5月30日,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陈薇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但容貌秀丽,还是一名成绩优异且稳定的“学霸”。生性活泼的她虽是理科生,但是喜欢文学和舞蹈,常常光顾周末学生食堂舞会,还是清华大学咖啡厅的第一批女服务员。
在清华大学读研期间,陈薇与麻一铭在火车上相识,两人于1992年结婚。婚后,麻一铭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为陈薇忙碌的科研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1998年,陈薇成为了一位母亲,但只休了一个月产假,就回到实验室。[4]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4]
陈薇历经狙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4]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5]
陈薇研究团队“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6](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评)
作为一名军人,她闻令而动、敢打敢拼,展现了钢铁战士的血性本色;作为一名党员,她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院士,她领衔研发全球第一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实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绚丽的奋斗篇章。[7](解放军报评)
陈薇在生物安全、生物防御、生物反恐等方面业绩显著,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应急任务。[6](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闻令即动,紧急奔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1]。(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评)
用自己的学识、见识与胆识在卫生健康领域建言资政,用自己的专业、拼搏与实干在疫情之下闻令即动,以行动捍卫生命,全力攻坚克难,成功研发“新冠疫苗”,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实力。她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8](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颁奖词)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