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及注解(道德经注释三十七)

 2024-08-27  阅读 764  评论 0

摘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①。无名之朴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注释】①镇:使安定。无名之朴:无声无形的道。无名,虚无。朴,比喻“道”。【译文】“道”永远是无为的,然而却又成就了所有的事情。王侯如果能遵循着它,万物将自我化育发展。在化育发展中如有

道德经第七章及注解(道德经注释三十七)(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①。无名之朴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①镇:使安定。无名之朴:无声无形的道。无名,虚无。朴,比喻“道”。

【译文】

“道”永远是无为的,然而却又成就了所有的事情。王侯如果能遵循着它,万物将自我化育发展。在化育发展中如有欲望产生,我将用无声无形的“道”去说服他们安定下来。无声无形的“道”也不过是没有欲望而已,如果万物也无欲望,清静无为,天下将自然会太平安定。

道德经第七章及注解(道德经注释三十七)(2)

【赏析】

《道德经》三十七章,主要讲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状、意义、价值和规律。人们的行为如果顺从了自然大道,就会无灾无害,甚至会永恒不朽;如果违背了自然大道,就会受到惩罚,走向自己意志的反面。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只能带来坏的结果,遵循自然,反对人为束缚,这是《道经》告诉我们的至深的道理。

将其运用到政治领域,要求统治者清净、无欲、质朴,做到如此,百姓才能没有外部的干扰,从而活得安然自得,社会自然没有争斗而呈现出祥和的气氛。同时,统治者的清净无为不应该只是从体制上解除对百姓的束缚,而且还应具有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统治者若是能清静无欲,过着恬淡宁静的生活,必然会对臣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臣民以君主为表率并加以效仿,个个都抱一守真,社会岂有不安定的道理。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39dCz0EAAwBUFM.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5408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113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