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下午,在火热的成都,著名作家阿来、卢一萍,评论名家李怡,和《隐秘史》作者罗伟章一起,与成都的读者们、小说家现场分享《隐秘史》在当代文学中的全新突破。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隐秘史》
罗伟章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
《隐秘史》以作家罗伟章的故乡四川省大巴山千河村为原型,讲述了村庄里一起扑朔迷离的案件引起的隐秘骚动。主人公桂平昌是案件的发现者,也是一个不情不愿的追踪者,在一边寻找凶手,一边隐藏秘密的过程中,他重新回望了生活数十年的村庄和土地,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在这个主体之外,小说结尾有两个意味深长的附录,附录所记述的事件和《隐秘史》的故事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联。
《隐秘史》所讲述的三个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它的意蕴非常深厚,肌理细腻,它具有魔幻的色彩,同时扎根现实的土壤中,让读者阅读时感到一切都无比熟悉却又无比新奇,它用一种独特的真实震撼着读者的灵魂。
在活动开始,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范红升热情介绍了《隐秘史》的获奖经历、出版情形和社会反响,他认为《隐秘史》是罗伟章老师的厚积薄发之作,既延续了他创作的题材和风格,又包含很多让我们文学出版者心生赞叹的新突破。该小说的结构、叙述、人物形象、思想意蕴,对人心的深度挖掘,在当代小说中都非常罕见。它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最新收获,也以非常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丰富了读者的认知和情感。
李怡
嘉宾主持、文学评论家李怡在现场调侃自己从以往的嘉宾身份变成主持人,他欣然应邀,从文学批评家的角度首先提问作家阿来如何看待罗伟章以“史”命名小说,如何看待小说里的魔幻色彩。
阿来
作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一直高度关注罗伟章的文学创作历程,对他的作品也相当熟悉。他认为,罗伟章从二十多年前的写实主义、书写底层走到今天,在题材上始终忠实于自己,但他在形式上实现了超越,那就是在生活的更深处,向下触及生活的暗流,在叙事上超越了自身,也超越了当下文学的叙事水准。这也契合了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所提及的后世的文学如何超越之前,在“轻逸”“迅捷”“确切”三方面,卡尔维诺建构了他对未来文学的期待,而罗伟章的《隐秘史》在修辞,在章节的遣词造句上,展现出了这三种特质,它把暗淡无光的乡土文学,借助地方风物、特殊文化、大巴山方言的谨慎使用,改变了文学的面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这是中国当下长篇小说的收获。他也非常期待批评界对《隐秘史》展开有趣的讨论。关于小说运用“史”的概念,他认为其中包含着作家为时代立传的野心。而文学家所写的“史”当然不是历史学的概念,它体现的是哈罗德布卢姆对史诗的解释,即审美的历史,包含着人类不懈奋斗的精神,通往最深的智慧。
对于“魔幻”这个概念,阿来直言他不喜欢“魔幻”一词,它把中国作家超越现实的情感逻辑、对于想象的发明权,拱手让给了马尔克斯。而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很多超现实的优秀作品,比如《搜神记》《聊斋志异》,超现实给予作家无限的自由创造自己的艺术空间,以此表现出更广阔的现实,因此,当他读到《隐秘史》中的主人公桂平昌进入山洞,和一具白骨躺在一起聊过往生活时,他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成功。
李怡认为,在今天,“史”的概念早已突破了宏大叙事,“史”不再凌驾于我们每个人之上,因此有《乌克兰拖拉机简史》,《隐秘史》的命名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但《隐秘史》所写的”史“更加复杂,现代人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在经济发展、巨大利好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怯懦的的心理,小说中苟军的形象是一种现代生活里恐怖未知、无法控制的象征,主人公桂平昌骨子里的怯懦,害怕被吞噬、瓦解的心态,反映了一种现代人心灵中非常真实的状态。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或显在的桂平昌。小说追问我们内心没有公开、被严重忽略的精神深处的隐秘,这是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仔细琢磨的。另外,他看了此前罗伟章和阎连科的对谈,他和阎连科阅读《隐秘史》的感受上,都感到了一种阅读的流畅性,一口气就能读完这部小说,非常畅快。但他认为,阎连科认为《隐秘史》与鲁迅乡土小说截然不同,其实并非如此,阿Q同样有他的精神性,只是罗伟章的小说完全聚焦在人物的精神蜕变、精神沦丧、精神变迁领域,是超越性的。
卢一萍
作家卢一萍也非常熟悉罗伟章的创作,他认为罗伟章小说有一个特质:一旦拿到手上,就会欲罢不能。《隐秘史》是普通人的史诗,作家以悲悯的视角写出了人世间的痛,他把乡村现实的”五脏六腑“剖给我们看,笔法可以说是”残忍“的,但非常真实,他把荒芜村庄中七户人口——一桌都坐不满的“魔幻”性用充满细节的方式抽丝剥茧地写在作品中,赋予了作品中这些细节、动植物以神性的光芒,是一个已经“成精”的作家。
罗伟章
作者罗伟章在现场陈述了写《隐秘史》的缘起。他关注的是生活中的裂缝、普通人难以言说、找不到原因的情感,这是他写小说的好奇心和动力。他的大部分小说中,地理空间是一致的,他认为小说家头脑里,其他都可以改变,地理空间要越真实越好,人物和地理空间不能脱节,每一个空间里的气味、阴影,小说家都要非常熟悉。面对现场对小说创作感兴趣的读者,他说自己的写作不喜欢列提纲,哪怕写到中间写不下去,也宁愿作废,他也不改变这样的创作习惯。另外,他在写作时不会设置边界,也不会先想好具体表现的概念、题材,只面对文学,面对人物,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表现内容,这种创作是冒险的,但也代表了他不设边界的创作态度。
现场读者向嘉宾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哪一个更难?罗伟章笑称,小说家建一座山比评论家用炸药炸掉一座山要难得多。但他认为,好作品的形成和命运,是一个综合的产物,它的诞生需要遇到一位好作家、好的评论家以及好的读者,如此才能用作品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编辑 | 阿宴、千树
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