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每次分子医学的开篇,都会和同学们说起一对“难兄难弟”的故事。在基因产业和分子生物学如火如荼的今天,也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想起来和“豌豆园’和‘脓细胞’有关的这对难兄难弟...
著名的豌豆园大家都很熟悉。
自1856年,孟德尔历经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和辛勤劳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
即后来被遗传学界奉为圣典的“孟德尔遗传分离定律“和“孟德尔遗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因此被推崇为经典遗传学的鼻祖。
这些都是教科书中的经典描述。
人们未必熟知的是孟德尔本人并没有体会过成功的荣耀和喜悦。他的研究历经了将近半个世纪,才被科学界所知晓和承认。
那时他已离世整整16年。据说孟德尔临终前曾经充满信心地对他的好友说:“看吧,我的时代就要来到了。”
孟德尔时代终于到来了,那是在二十世纪初叶,人们终于相信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
可是当时的科学家们并不知晓那主导遗传性状的‘遗传因子’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它是蛋白质吗,是糖吗,是脂类吗,还是一种什么神秘的物质或非物质?
......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个谜底的揭晓又历经了漫长的半个世纪。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人们终于得知那神秘的遗传因子原来就是大家早就熟知却被冷落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脱氧核糖核酸DNA。这是后话。
这里想说的,也是更让人唏嘘的是,
说起DNA ,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个和孟德尔一样‘悲催’的科学家米歇尔。
雷德里希·米歇尔(Friedrich Miescher,1844年8月13日-1895年8月26日),瑞士生物学家,出生于巴塞尔。他在1869年,首先从白血球的细胞核中,分离出一种他称为“核素”(nuclein,现称核酸)的化学物质。
书中曾这样描述:
‘核酸(DNA)的发现,现在已被人称之为二十世纪的重大科学事件。但他的发现者米歇尔也受到同孟德尔相似的遭遇:100多年前就制备出“核素”(即核酸),而多少年来无人问津。’
米歇尔研究的是脓细胞。脓细胞是从外科病人使用过的硼带上洗脱下来而获得的。
米歇尔先用酒精把脓细胞中的脂肪物质去掉,再用猪胃粘膜的酸性提取液处理,制取纯细胞核。
米歇尔发现,在处理后的核中留存一种含磷很高而含硫很低的强有机酸。这种有机酸的溶解度以及它对胃蛋白酸的耐受性,暗示着这是一种新的细胞成份。
他称这种新物质为“核素”,也即核酸!
从时间上很容易看出,米歇尔发现DNA的年代,和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
然而两者合体却历经了整整一个世纪?!
所以有人曾调侃说伟大的DNA,连同发现它的伟大的科学家们,其实都是“百年沉寂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啊……
虽然那早已是身后之名!
(图片源自今日头条图片库)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