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功能也不正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由于本病常有反复出血,故也名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者。血小板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患者多为成人,小儿极少见,约5%的患儿可演变为急性白血病。
内科
血小板增多症
primary throbocythemia
四季
有出血、血栓形成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脾大
40岁以上的成年人
不高
人体元素组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外周血中血高,伴有出血倾向,血栓形成,肝脾肿大和粒细胞增多等。本病较少见,中医根据以上的临床表现,当归属于“血瘀”“积聚”“血证”的范畴。临床应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效果。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血瘀,血瘀可因寒凝,气滞,气虚,热邪,阴虚,肝郁等因素所致。唐容川《血证论》将消瘀列为治血证四法之一,探讨了瘀血与出血的关系。强调“凡瘀血,急以祛瘀为要”,认为“吐觑、便溺,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己腰绝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经G6PD同工酶检查证实本病也为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持续明显增殖,血小板生成增多,加上脾和肝储存血小板的释放,但血小板寿命大多正常。
本病的出血机理由于血小板功能缺陷,粘附及聚集功能减退,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以及释放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尚有凝血机制不正常,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因血小板过多,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可微血管内形成血栓。晚期可有脾脏和其他脏器的髓外造血。
病因不明,经G6PD同工酶检查证实本病也为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持续明显增殖,血小板生成增多,加上脾和肝储存血小板的释放,但血小板寿命大多正常。
本病的出血机理由于血小板功能缺陷、粘附及聚集功能减退、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以及释放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尚有凝血机制不正常,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因血小板过多,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可微血管内形成血栓。晚期可有脾脏和其他脏器的髓外造血。
1、病因不明,经G6PD同工酶检查证实本病也为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持续明显增殖,血小板生成增多,加上脾和肝储存血小板的释放,但血小板寿命大多正常。
2、血小板增多症的出血机理由于血小板功能缺陷,粘附及聚集功能减退,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以及释放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尚有凝血机制不正常,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因血小板过多,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可微血管内形成血栓。晚期可有脾脏和其他脏器的髓外造血。血小板增多症的检查项目
3、要根治血小板增多症还需要知道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血小板增多症根据名称就知道是血小板增多,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归属于中医学“血瘀”“积聚”“血证”的范畴。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其原因,多为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正常情况下,血小板维持凝血功能,减少出血,但患有血小板增多症是,其抗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而表现为出血。
4、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为血瘀,血瘀可因寒凝,气滞,气虚,热邪,阴虚,肝郁等因素所致。强调“凡瘀血,急以祛瘀为要”,认为“吐觑、便溺,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己腰绝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
5、大多数是由于血小板生成加速所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其原因可能与血浆血小板刺激因子的存在,使血小板产生过多。此外,某些患者(如运动后)血小板增多,往往是因为脾、肺等储藏池内血小板释放过多的结果。
1、本病起病缓慢,表现多一致。轻者除疲劳、乏力外无其他症状。偶尔发现血小板增多或脾大面被确诊,80%患者有出血或血栓生成,其中胃肠道及鼻出血较常见。皮肤、粘膜瘀点斑则少见。有时因手术后出血不止而被发现。
2、国内报道1/3患者有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肢体。表现为手足发麻。紫绀。趾溃疡及坏疽。颈内或其他内脏部位动脉也可发生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开成有时发生在肝、脾、肠系膜、肾门静脉,20%可有无症状脾栓塞,导致脾气萎缩。一般肝脾都有轻至中度肿大。
3、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不同,发热、多汗、体重减轻等非常少见。体格检查约40%以上患者仅发现脾大,一般为轻度或中等度肿大。可发生脾萎缩和脾梗死。淋巴结肿大罕见。
严格控制脂肪:身体摄入的脂肪在血中不溶于水,必须和蛋白结合成脂蛋白才能溶解而后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其中对血管影响最坏的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而“高密度脂蛋白”则有益。动物脂肪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易促成动脉硬化,必须严加控制。
及时补充水分:这对及时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应养成经常少量饮水的好习惯特别是临睡前,晨起之后饮杯白开水很重要。平时常喝些淡茶也很有好处。
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变脂肪为热能,不仅能健身强体,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加血管的柔韧性,使血管更富弹性。中老年人宜选择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跳健身迪斯科等,并应持之以恒,量力而行。研究表明,身体化解血栓的能力在早晨最低,晚间最高故早晨发生心脏病的人比其他时间多。
对原因不明血小板增多(>60万/mm3),骨髓中巨核细胞显著增加,结合脾大,出血或血栓形成等表现,应考虑本病的诊断。但需与继发性(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相鉴别。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见于脾切除后、脾萎缩、急或慢性失血、外伤及手术后。慢性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病、坏死性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分娩、肾上腺素等药物反应也可引起血小板增多。有报道骨髓细胞培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自发性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可与继发性区别。
血小板计数:若是发现血小板显著增高,血小板(1000~3000)×109/L,由于数目过高,计数不准确等都可以准确确定为此病。
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对胶原、AD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聚集反应下降,对肾上腺素的反应消失是血小板增多症特征之一。
出、凝血试验:若是血小板功能下降、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功能减低,出血时间延长及血块回缩不良,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活酶生成时间延长等都可以准确确定此病,而血小板因子-Ⅲ活力减弱,都会有效性减低。
1、患者的出凝血、出血时间延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凝血酶原消耗时间缩短血块退缩不佳或过度收缩,血小板黏附性减低,患者血小板聚集异常对ADP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聚集功能均降低但对胶原聚集反应一般,正常血小板第因子有效性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或降低,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凝血活酶生成可有障碍。
2、对患者的外周血象检查,细胞遗传学在诊断ET中的作用有限,染色体检查发现部分病人有号染色体长臂缺失,也有报告号染色体长臂有长短不一的变异,骨髓祖细胞培养有自发的巨核细胞或红细胞克隆形成。红细胞计数一般正常范围的患者红细胞,轻度增多呈多染性大小不均,尤其在脾萎缩时红细胞胞浆中可出现豪—胶氏小体及嗜碱性点彩,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本病的出血机理由于血小板功能缺陷,粘附及聚集功能减退,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以及释放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尚有凝血机制不正常,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因血小板过多,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可微血管内形成血栓。晚期可有脾脏和其他脏器的髓外造血。
4、要检查患者的骨髓穿刺可因针管堵塞而出现“干抽”现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有核细胞显著增生,更为明显细胞胞浆丰富核分叶增多有大量血小板聚集成堆,但无白血病性浸润骨髓活检有时伴轻至中度纤维组织增多,骨髓检查对于鉴别原发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无太大帮助,巨核细胞聚集可提示诊断但不特异而发现网状纤维化具有特异性但不敏感。
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一)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二)放射核素磷(32P)
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三)血小板分离术
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及分娩、选择性手术前。[2]
(四)干扰素
最近有人提出用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剂量为3~5mu/d。
(五)其他
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切脾是禁忌的。
起病缓慢、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约20%的患者,尤其年轻人起病时无症状,偶因验血或发现脾肿大而确诊。轻者仅有头昏、乏力;重者可有出血及血栓形成。出血常为自发性,可反复发作,约见于2/3的病倒,以胃肠道出血常见,也可有鼻衄、齿龈出血、血尿、皮肤粘膜瘀斑,但紫癜少见。血栓发生率较出血少。中国统计30%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血管栓塞后,可表现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坏疽,也有表现红斑性肢痛病。脾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可致腹痛、呕吐。肺、脑、肾栓塞引起相应临床症状。脾肿大占80%,一般为轻到中度。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应与血小板计数增多的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鉴别。其诊断要点应包括:红细胞量正常(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则增加),无Ph染色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存在),无泪珠状红细胞和骨髓纤维化大量增加的现象(特发性骨髓纤维化时可见)。血小板计数虽可低至500000/μl,但通常>1X106/μl。
(一)血象
血小板计数多在100万~300万/mm3,最高达2000万/mm3。血片中血小板聚集成堆、大小不一,有巨大畸形变,偶也见到巨核细胞碎片及裸核。白细胞数可正常或增高,多在1万~3万/mm3,一般不超过5万/mm3,分类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偶见幼粒细胞。30%的患者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形态大小不一,呈多染性,也可出现豪-胶小体及嗜碱性点彩。少数病人有反复出血而导致低色素性贫血。
(二)骨髓象
有核细胞尤其是巨核细胞显著增生,原及幼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聚集成堆。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活性增加。
(三)出、凝血试验
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则消耗时间缩短,血块退缩不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活酶生成障碍。血小板粘附功能及肾上腺素和ADP诱导的聚集功能均降低,但对胶原聚集反应一般正常。
(四)其他
染色体检查有21号长臂缺失(21q-),也有报告21号染色体长臂大小不一的变异。血清酸性磷酸酶、钾、钙、磷、乳酸脱氢酶及尿酸含量测定均增多。
根据血小板增多的程度,病程不一。大多数病例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常在10~15年以上。少数病人可转为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重要脏器有血栓形成及出血常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继发性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见于:
1、炎症性疾病:如多种细菌性、病毒性感染、风湿病、类风湿病、川崎病,溃疡性结肠炎、限局性肠炎、结核病、类肉瘤、肝炎、骨髓炎、血栓性静脉炎等。
2、血液病及肿瘤:如出血、慢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巨幼细胞性贫血、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癌等。
3、其他:如手术后、切脾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21三体综合征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