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私寡欲启示(少私寡欲还是少思寡欲)

 2024-11-23  阅读 412  评论 0

摘要:背写《道德经》19章,写到“少私寡欲”时总是写成“少思寡欲”现在通行的《道德经》大多作“少私寡欲”,但我为什么会写成“少思寡欲”呢?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居然真有“少思寡欲”之说在出土的竹简和帛书中,有的是“少私寡欲”,也有的是“少思寡欲”但流传到现在,通行的《道德经》都变成“少私寡欲”了,现在小编就

背写《道德经》19章,写到“少私寡欲”时总是写成“少思寡欲”现在通行的《道德经》大多作“少私寡欲”,但我为什么会写成“少思寡欲”呢?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居然真有“少思寡欲”之说在出土的竹简和帛书中,有的是“少私寡欲”,也有的是“少思寡欲”但流传到现在,通行的《道德经》都变成“少私寡欲”了,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少私寡欲启示?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少私寡欲启示(少私寡欲还是少思寡欲)

少私寡欲启示

背写《道德经》19章,写到“少私寡欲”时总是写成“少思寡欲”。现在通行的《道德经》大多作“少私寡欲”,但我为什么会写成“少思寡欲”呢?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居然真有“少思寡欲”之说。在出土的竹简和帛书中,有的是“少私寡欲”,也有的是“少思寡欲”。但流传到现在,通行的《道德经》都变成“少私寡欲”了。

那么,究竟那种说法更符合老子的本意呢?以我的体会,“少思寡欲”更符合老子的本意,而“少私寡欲”则极有可能是儒家人士对老子思想的篡改。理由如下:

第一:老子并不否认和否定“私”。《道德经》第6章,讲了“天长地久”,提出了“长生”的概念(不由自主想到了当年的“长生生物公司”,名字起的颇有文化,可惜行为却辜负了先贤的精神)最后以“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结束。老子肯定“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认为“仁义出,有诈伪”,并没有儒家那种“天下为公”“公私分明”“公而忘私”的思想。老子最鲜明的立场是反对“人为”,即“伪”也。

第二,“少思”与老子的认识论一脉相承。老子的认识论比较独特,不主张“格物致知”,不认可“知行合一”。《道德经》47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重视直觉感悟的重要性,主张“跟着感觉走”,认为“道”不是能够靠人的思考来把握,而应该保持赤子之心,保持静笃状态,用心去把握,如果靠苦思冥想,只会离真正的“道”越来越远。不讨论老子的认识论是否科学,但从这个角度看“少思”比“少私”更符合老子一贯思想。

第三,从《道德经》的语言风格看,“少私”与“少思”都能够说通,但“少思”更好。与《论语》不同,《道德经》是韵文,善用排比,对仗。《道德经》19章后三句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三句话讲了六个主张,都使用动宾结构,第一句“见(读作现,现示之意)”与“抱”对,“素”与“朴”对;第二句“少(减少之意)”与“寡”对,“思”与“欲”对。,“思”和“欲”都是人的主观精神方面,前者是“思想”后者是“欲望”词性最接近,而“私”可以理解为私利,私利就成了客观存在的东西了,与“欲”对,虽然能说通,但和前一句风格不一样,如果理解为“私心”,又和“欲”字有重复之嫌。

最后说一下19章第三句“绝学无忧”,此句有的版本把它放在20章之首,估计还是竹简的顺序乱了所致。19章前半段说“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嘱”,所以后面应该紧跟三句才对,如果只有“见素抱朴,少思寡欲”两句,明显不完整。有的书把“绝学无忧”翻译为“放弃学问可以没有忧愁”也不恰当,按照句型,“绝”和“无”都是动词,“学”和“忧”都是名词才对。

《道德经》距今数千年,版本注解多种多样,难免要揣摩前贤,有的可能揣摩对了,有的可能错了。虽然如此,总比揣摩现实生活中别人心思轻松,少风险,所以,这种揣摩也自有乐趣。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264Cz0EBAkMV1U.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58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0995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