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外甥在某直辖市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三,从小成绩优异,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年前得到消息被保送到清华和北大,前些天分别参加了清华和北大的保送流程,小伙子的笔试成绩特别好,可是面试却不理想,事后得知这两所高校的面试成绩占录取总比例的70%,最终他与保送两所名校无缘。
小伙子感到很受挫,回家后更是每天躲在房间里苦学。
朋友很替外甥惋惜,更担心的是:“这孩子情商有点低,就算是通过高考途径考上了清华或北大,等以后走向社会,如果适应力弱、内心不强大怎么办呢?”
在应试大军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一直大有人在。这一次被疫情阻断的快节奏生活,开始让很多家长与孩子长相厮守,两看两相厌,恨不能“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重塑一个我”!情绪宣泄后,很多家长开始反思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还记得徐凯文博士曾在演讲中讲述“空心病”的震撼吗?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那么,什么是空心病呢?“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我姑且称它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从这些孩子身上总结出的共同特点如下:往往都非常优秀,或者是人们眼中的“好孩子”;外表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无差别;通常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等角色,这使得他们疲惫不堪,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甚至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传统心理治疗对于“空心病”疗效不佳。
这样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错,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不是那种典型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的问题。
这些赤裸裸的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价值观需要改变!”
教育的推进终究靠人,而我们能快速推进和转变的是我们自己,也就是家庭教育部分。
孩子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组成,作为树根和树干的“家长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长们付诸太多甚至毕生的心血所要培育孩子哪些内容呢?无非做事积极主动、有自信,诚信有责任感,还要有一副强大的内心,可以在未来风云多变的社会上有很好的适应能力,有所成就。
这些看起来有点抽象的学习力、品行,人格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培养呢?以下是个人所感,分享共勉:
1、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培养孩子处理好三个关系
2、注重孩子逆商的培养,拥有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
很多小孩子争强好胜、抗挫能力差,我家的两个男孩子也如此,他们打闹或是抢玩具的过程中,往往只能赢不能输。后来,我们在家庭会议中共同商讨方法,立下规矩:玩具谁先玩就由谁说了算,另一人想玩需要和对方商讨交换或是轮流等办法,如对方不同意,不能强求;另外,户外运动和踢足球等团队合作的运动项目都是锻炼孩子意志力和抗挫能力很好的活动。
在逆商的培养中,建议爸爸多多参与,他们与孩子的疯闹,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边界感,同时,当孩子受挫时,父母亲给予的拥抱和鼓励,往往比直接给出解决办法更能让孩子释怀,在物资丰裕的今天,孩子们需要有挫折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在被五光十色的外界刺激和满足下,懂得敬畏自然、尊重他人,内观自己,培养智慧的阶梯。
3、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的人生他有能力做主
现在有很多家长学校做得特别好,学校老师会灌输孩子们将劳动、家务作为日常,也会要求家长配合执行(不同年龄段的家务对照表网上可以搜索),目前,我们家的两个男孩子可以自己洗内衣、洗碗、收拾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大宝可以为家人洗水果、削水果等......
让孩子经常做家务有什么好处呢?可以培养孩子懂得感恩、乐于助人、有条理、 生活独立的好习惯。同时,孩子作为家里的一分子,通过劳动也是家庭成员价值体现的一部分,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孩子从小对家庭负责,长大厦才能对他人、对人生负责,对社会有担当。
4、正向的价值观培养,成就孩子好德行
早上,孩子们听着有声故事:爸爸发明了梦想实现机,孩子问妈妈:你的梦想是什么?妈妈答:我的梦想就是你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孩子再说:妈妈,你自己的梦想呢?妈妈说我没有梦想,我的梦想就是你!
试想,这样的价值观输入会带给孩子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们成年人的焦虑和急功近利,在孩子自我概念还未形成时就潜移默化地倾斜到孩子身上,孩子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输出他的价值观?
关于价值观的培养,两个简单的方法是:1、家庭成员的教育理念保持同一性;2、父母身体力行,给孩子作表率。比如,父母是如何看待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自我价值体现?从父母的日常言行中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有人说,在应试教育下,我们做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来反观,一所幼儿园,孩子们上学时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高高兴兴跑去,和遇到的老师们打招呼,有的要哭很久.......一所学校,孩子们上学时的状态也不尽相同,有的上课注意力集中,下课与同学们和谐玩耍,有的则不同;同一所高校出来的学生,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有的在重要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也有的人遇到挫折一蹶不振......为什么同一所学校,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各不相同?因为每个孩子背后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同。
龙应台说:“母爱,是一种得体的退出”,既然我们终将目送孩子的背影远行,直到分离。那么,在孩子小时,我们需要关注的就不能只是金钱物质的给予和孩子拿回的高分,还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包容的爱,以及赋予孩子创造幸福和感知爱的能力。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