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其各代皇帝名讳有分别如下:,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清朝皇帝名字的避讳趣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清朝皇帝名字的避讳趣史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其各代皇帝名讳有分别如下:
- 清人人关以前是不避讳的。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是后来根据满文音译的,当时既没有避讳习俗,也没有汉名,所以不避讳。至今满文研究者仍常把努尔哈赤译为努尔哈齐,认为这才与满语相符。顺治帝名福临,是人关后第一位皇帝,入关时才6岁,但名字早就有了“福临”二字,虽说如同他的年号“顺治”一样,用汉语解释很有开国吉祥的寓意,但实际是满文名字的音译。传说顺治帝曾说朕有福,不能因此就令天下人无福,所以不避讳。查清代档案,直到清朝灭亡,福、临二字经常出现,顺治帝给他的第二个儿子取名福全,顺治帝的孙子雍正帝给他的第七、八、九这三个儿子取名福宜、福惠、福沛(可惜这三个孩子没福,都夭折了),可见顺治帝的讳是不避的。
- 清朝真正避讳开始是从康熙开始的,康熙帝大量接触了汉文化,取了汉文名字,在文化管制方面也更加严格。涉及皇帝名字的时候,就要回避。例如康熙帝的御名叫玄烨,凡写字刻书,都要以元代玄,以煜代烨。例如《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要改为“元之又元,众妙之门”,紫禁城北的玄武门改为神武门,《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改“天地元黄”,等等。但康熙时期有关避讳的案件很少,雍正乾隆时期最为严格。
- 雍正初期,对避讳要求并不严格。雍正帝名胤禛,他将兄弟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例如胤禟改为允禟,胤祥改为允祥。按常理,避讳不仅要避字,也要避与这两个字相同音的字。这就带来很多问题。虽然雍正帝多次降谕旨,凡与御名发音相同的字不必回避,但还是有许多人名地名因为发音相同被替换,例如真定府改叫正定府,崇祯改为崇正,赵匡胤改为赵匡允,等等。1735年9月,雍正帝去世,刚继位的乾隆帝就发布谕旨,再次强调以后凡内外各部院文武大小衙门一切章奏文移,遇雍正帝圣讳上一字胤改写为允,下一字禛改写为正;
- 乾隆与雍正的执政观不同。雍正的执政观相对严苛,而乾隆一上台就宣布要“以宽为政”,而名字避讳就是此执政观的一个体现。乾隆认为,因为皇帝一个人而要求所有皇子改名字是不符合“孝悌”观念的。“孝”指的孝顺父母,名字是父亲所赐,强迫兄弟改名是对父亲的不敬;“悌”是友爱手足,强迫兄弟们改名同样是对手足不够亲善的表现。而这两点恰恰是儒学道义中最受推崇的德行。清朝自乾隆皇帝开始形成了皇帝名讳自行回避的策略,就是不改其他人的名字,只改皇帝的名字。。
- 乾隆在禅位后,将嘉庆帝永琰改名为颙琰,以避免其他兄弟们改名。道光帝也是类似,以绵宁改为旻宁。后来的几位皇帝自己或兄弟们都不再改名了,直到大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