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几集我们讲了汽化和液化,这是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转化。
但是自然界中可不是只有液体和气体这两种物态存在。还有第三种,那便是固态。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物体都是以固态形式存在的。就只有我们所喝的水以及炒菜用的油等是液体。
而气体就更少见了。我们可能只有在呼吸的时候才可以使用气体,但是我们自己却感觉不到——实际上我们连我们在呼吸都经常忽略。
注意:上面那一段是一位心灵鸡汤大厨告诉我的,当着玩听一听就行了。
总而言之,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固体的物态变化。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貌似没有什么能够直接从固态转换成液态的东西。
这可不是外面从米其林到小黑摊里都在大把大把不要钱似的撒的味精。
它的别称叫做海波,学名硫代硫酸钠,化学式Na2S2O3,英文名是Sodium thiosulfate
刚才说那么多,其实它就是大苏打OK?
它的熔点特别低,只有48℃。沸点和水一样:100摄氏度。
好吧,既然已经提到了熔化,那我们就继续讲下去吧。
熔化注意:熔化是火字旁,特指固体变为液体。
而熔化时的温度则被称作这个物体的熔点。
熔化和之前我们讲过的气化没有什么太本质的区别。它也有两种形态,只不过不是蒸发与沸腾。
熔化也是吸热的一个过程,也会受气压、温度以及固体种类等的影响。有趣的一点是熔化不仅受气压的影响,还会受外界压力的影响,同时还会有其他的方法来促进。
我们刚才提到的海波他非常的重要,我说过,它的熔点非常的低,只有48℃。这样的话,我们用家里的小蜡烛就可以把它熔化。
而且它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性质。
这便是它是晶体。
那晶体有什么用呢?
我们提过很多次,物质是由很小的原子构成,原子则会组成分子。而分子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物质。
但是这些分子非常的混乱,就像一堆放在一起的牙签一样,根本无法形成一个整齐的结构,我们把它称作真假美猴王大乱斗。
这种结构就是非晶体。
不过我们也不是没招把非晶体变为晶体。
我们接着来说熔化。
可能有人要问了:
还真有。
我们可以找一支蜡烛,并点燃它。最开始这个蜡烛是固态的。
但是随着蜡烛不断燃烧,火焰的热量向蜡烛四周散去,蜡烛会慢慢的熔化,并且最后完全成为液态的蜡烛。
这个情况下,蜡烛就是完成了一次熔化的过程。从固态转变为了液态。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支蜡烛最开始还是固态。但是后来慢慢地变粘稠,接着慢慢变稀,最后完全成了流动的液体。
在这个过程当中,蜡烛并没有一个完全的从固态到液态的一个完全的界线,整个过程是渐变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蜡烛是一个非晶体。非晶体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那就是在融化的时候没有熔点。因为固体液态没有完全的界限。
所以这就是晶体和非晶体与融化的关系。那么晶体呢,那它一定是有熔点吧?
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我们已经刚才提到的熔点不可能没啥用,整个物质就只能分为晶体和非晶体。非晶体没有熔点,那晶体就一定得有了。
实际上,在晶体慢慢被加热的时候,它就在不断地吸收热量,这时候它还是成固态的。
但是到了某一个临界点,它就不再升温了。
实际上,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加热源是猪队友,而是因为我们的神对手,是大自然的规律。
到了这个临界点之后,虽然还在不断地吸热,但是它已经开始融化了。
它会变成一种固体和液体共存的状态。
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由于固体变为液体后体积增加了,所以说那部分能量就跑到了液体里面。
当固体慢慢融化完的时候,液体又开始升温了,这个时候融化过程,其实已经完成了。
接着,它如果能继续升温,那么它就会在一定的温度下沸腾。
关于这点,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
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我们刚才说了,晶体熔化是有一段时间是固液共存的状态,这个时候液体的数目也会增加,而固体就会熔化,但是总的温度保持不变。
因此晶体熔化分三步:固体升温,开始熔化,固体熔化完成,成为液态。
所以说它们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把目光移向右图,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在直线增加过后,非晶体的升温突然缓慢了一些,然后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
这就表明,在上升快速与缓慢的阶段的交界点,它开始转变为液态,只是还是很粘稠的状态,和固体几乎没有区别。经历了一段缓慢的升温,它完全变成了液态,接着继续升温。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晶体还是非晶体,对于一个物质的熔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晶体有:石英、云母、明矾、食盐、硫酸铜、糖、味精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等。
感谢百度作业帮。
那么既然晶体拥有熔点,那么这个熔点到底是什么呢?它的原理又到底是什么?为啥钨就那么厉害水银(汞)就那么弱?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