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别开灯故事(深话传说放灯儿)

 2025-01-15  阅读 840  评论 0

摘要:放放灯才祈福整理:丁一冉在深州民间能吃的灯盏被誉为“神灯”,老年间是正月十五晚上祭祀使用并食用,路灯则被称之为“鬼灯”,正月十六燃放。现在大多农村都把这两项民俗文化活动集中到正月十五一并完成。2010年,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深州市东安庄乡吴家庄村的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放灯活动。那一天,全村人欢天喜地庆丰收,

放放灯才祈福

整理:丁一冉

在深州民间能吃的灯盏被誉为“神灯”,老年间是正月十五晚上祭祀使用并食用,路灯则被称之为“鬼灯”,正月十六燃放。现在大多农村都把这两项民俗文化活动集中到正月十五一并完成。

2010年,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深州市东安庄乡吴家庄村的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放灯活动。那一天,全村人欢天喜地庆丰收,闹元宵,把年节的延续气氛推向高潮。晚饭后,万盏“路灯包”被兴高采烈的村民们争相点燃,霎时间烛火跳跃,长街如昼。放眼望去,灯火沿街蜿蜒,若星飞然,好不壮观。村里的老年秧歌队腰扎彩绸,随着一阵阵欢快锣鼓,边扭边唱,为放灯活动助兴。村民们相互祈福,互道平安,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

放路灯,源于礼佛送鬼走百病,民间俗称“破路口”。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来放灯,祈盼神灵保佑,大路通顺,五谷丰登;在新的一年里有多大的灾、多大的难都能过得去。东安庄乡放路灯的习俗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一过正月初十,吴家庄村的人们就准备做路灯包的原料。村民们自发配合,有拿钱的,有拿纸的,有拿油底子的,木匠房则早早备好了锯末。到了十四下午,二十多个人一起包路灯包。人们围在一起,边包路灯包边说笑,就等着十五晚上闹一闹。

放灯用的路灯包做法非常简单,把锯末、香头、棉花籽,用花生油底子(俗称油根子)调拌均匀,然后用一张方方正正的黄裱纸包裹起来,拧两圈,捻出一个尖尖的灯头,就可以了。锯末以含油较高的松木末为佳。香头得用石碾子压碎,一般是买来成把的香,撅折,碾碎后过箩。棉花籽也需粉碎才能使用。这样做出来的路灯包易燃,持续燃烧时间长,还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放灯活动,祈福送鬼,村里每家都出人燃灯。人员都经过事先安排,各司其职。“路灯包”被两辆三轮车拉着,一辆由南向北,一辆由北向南,各自绕村半圈最后聚齐。参加放灯的男女老少,先是从车上取下路灯包,放在小盆里或者用塑料袋装着,分散给众人,点燃后依次沿公路两侧放置。

在前面引路的人一声高喊:“大伙快来点灯啊,谁点谁好,点了有福。”喊声未落,灯包就被迫不及待的村民点燃。引路的人又喊道:“快点儿,快点儿!接上,接上!看着柴禾,别往上放!”断后的人则负责看着路灯的燃烧情况,以免起火。若是两灯间距过大,还有人专门“补灯”。老太太们一边点灯,一边念叨:“放放灯,好年景。出门在外的(亲人们),不磕不碰;俺家的汽车,出入平安;大路通顺免灾难,百病消除保康健;国兴旺,民富裕,人人都欢喜。”

民间另有一传说,放灯是专为那些大庙不留、小庙不收的游荡鬼舍施的。说这些游荡鬼得了灯,就能即刻脱生。所以老太太们在祈福的同时,不忘给那些鬼魂超度,愿他们早日脱生,免得祸害人。当然,更多的是祈求平安的意思:“推车的(鬼),挑担的(鬼),屈死的,冤死的,得了灯,好脱生。”

天黑别开灯故事(深话传说放灯儿)(1)

天黑别开灯故事(深话传说放灯儿)(2)

天黑别开灯故事(深话传说放灯儿)(3)

观灯赏景放路灯,放灯祈福好年景。不多时,团团灯火已把吴家庄村围在中间,再看时,灯火又跳跃着跑到村外去了。路灯全部点燃,大人孩子都很兴奋,一张张汗涔涔的脸挂着幸福的笑。明月高悬,红灯高挂。明代才子唐伯虎的一首诗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

,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241Cz0ECgsNU1I.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65310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1048秒, 内存占用1.3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