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禅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东南曹溪之畔,是六祖慧能的主要道场,以及弘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
六祖慧能,俗姓卢,世居范阳(今涿州市)。父亲卢行韬,是东汉末年官吏、学者“才兼文武”卢植的后代,曾任唐太宗的监察御史,后因得罪朝廷被贬到岭南新兴县为百姓。慧能是父母独子,既无姐妹又无兄弟,小时候父亲便去世,孤苦伶仃,与母亲相依为命。稍长大时就以砍柴买柴为生,与母艰难度日。
可能有遗传基因,范阳卢氏,是东汉——唐朝北方名门望族,“代代出名士”,东晋的文学家卢谌,隋朝的诗人卢恩道,初唐的诗人卢照邻------
慧能也特别聪慧,虽然不识字,但悟性极强。一次听人诵《金刚经》,便心有所感,发愿要学佛。不由问道:“你这《金刚经》是从哪儿来的?”答曰:“是在黄梅东山弘忍法师那里得来的。”
黄梅东山在哪儿?幸亏这些地方我都去过。从肇庆(新兴县在肇庆以南)坐火车到长沙整整一宿,从长沙坐火车到南昌又是多长时间,还得过九江,才能到达黄梅站。几经转车,我这铁路通都犯愁。那时,唐朝的交通更是没有法儿提,官宦文人们多是水路坐船,慧能一个穷苦出身的青年,只能靠11路自己走。这就是毅力,这就是决心。据说,慧能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一个多月才到达了黄梅东山寺。
五祖弘忍问道:“你是哪里人?”慧能答曰:“我是岭南人。”“来东山干什么?”“拜师父学法。”“什么?你是未开发的獦獠,怎么能成佛呢?”慧能答道:“师父,人分南北,佛性无南北之分,獦獠虽与和尚不同,但佛性没有什么差别。”
五祖弘忍惊讶了,这个岭南青年人,还没有入寺拜师,就具有佛性了,真是难得的人才,便收下了慧能,并安排他砍柴挑水磨房舂米等杂役重活,进一步考验。
哪知,慧能心如铁石,经得住考验,多苦多累的活也不在话下。在磨房舂米时,为了加重碓力,慧能还特意在腰间系上一块石头,奋力舂米,圆满完成了任务,深得五祖弘忍的喜欢。
这时,五祖弘忍已有十大门生,随着年岁较大,衣钵到底传给谁?提上了日程。经过深思熟虑,五祖弘忍决定对选拔接班人进行改革,便提出了一个“我看谁作的诗偈好,谁就为衣钵的继承人”的大胆设想,以辨其司性高低。
高徒神秀大胆站了出来,挥笔写下诗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听说后,也思一诗偈,请人帮他题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看后,认为慧能的悟性更高,所作诗偈能见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稍逊一筹,所作诗偈未见本性,于是就决定慧能为接班人,将衣钵传给了慧能。这里又引出了一个追杀慧能争夺衣钵的故事,慧能都化险为夷,并按照五祖弘忍离别时的嘱咐:“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便朝家乡方向奔去,隐居起来。
经过韬光养晦,三年隐居过去,慧能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此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因风吹幡动,有一个和尚说 “风动”,有一个和尚说“幡动”,争论不休。这时,慧能开了口,“非风动,非幡动,乃仁者心动也”。此语一出,道破天地万物。
印宗法师觉得慧能,“定不是寻常之人”,反执弟子之礼,“请问,您就是传说中的那位得到五祖弘忍衣钵的人吗?”好眼力,既然被印宗法师看破,慧能就不能再隐遁下去,说:“不敢当。”一句话,石破天惊,印宗法师欣赏传下来的衣钵——袈裟之后,定拜慧能为主持。这样,慧能就在寺戒台前菩提树下受戒为僧。次年,慧能移居到曹溪宝林寺。
说了半天,这才又回到开头。南华禅寺,初名宝林寺。这里有一座类若大象踱步的山峦,一条涓涓奔流的清溪蜿蜒而过,河边住着一位据说是曹操的后人,故小村称作曹侯村,小溪曰曹溪。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天竺智药三藏率徒东渡五台山礼罢文殊菩萨,南下至广州羊城,途径曹溪口,眼见这里,山如象走,水向西流,赞叹不已,“宛如西天宝林山也!可于此山建一梵刹,百七十年后,当有天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梁武帝闻讯准奏,天监三年(504年),梵刹建成,梁武帝赐额“宝林寺”。
唐仪凤二年(677年)六祖慧能来此寺弘法,成为禅宗道场。恰恰是百七十年之后,不知是巧合,还是杜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赐改“宝林寺”为“中兴寺”,神龙三年又赐改为“法泉寺”,到了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元年(968年)又敕赐“南华禅寺”,沿用至今。
来到这里,我们细心瞻观,曹溪是第一道山门,上悬“敕赐南华禅寺”竖匾,对联是:“庾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过了放生池五香亭,便到了宝林门,上书“宝林道场” 匾额,对联是:“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
过天王殿、大雄宝殿、灵照塔,就到了祖殿,砖木结构, 上悬“祖殿”,下有横匾“祖印重光”,对联是:“衣钵真传明心见性,菩提无树落叶归根。”据说,供奉着六祖慧能真身。
寺后面,有卓锡泉,又名九龙泉,四周古木参天。传说,六祖慧能欲洗袈裟,苦于无水,见后山林木茂盛,遂以锡杖卓地,一股泉水应声而出,故称卓锡泉。现今,泉眼出口为九龙照壁,正对着石牌坊。一面书:“曹溪圣地”,对联是:“一勺甘泉开智慧,了知烦恼即菩提。”一面书:“天下宝林”,内联是:“六祖当年寻源卓锡,九龙今日浩气凌云。”外联是:“宝林山是袈裟地,卓锡泉开甘露门。”
“一滴曹溪五派开,瑞云琪树护香台。几年猎隐传衣后,此地坛经转法来。月舞风幡无动相,山空花雨静尘埃------”
六祖慧能驻锡曹溪,传授禅法37年,得法弟子43人,开创禅宗顿悟法门之后,名扬海内外,故有“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法语。后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等五宗,直至远播海外、欧美。
关键是慧能创造出一套完整的修持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六祖坛经》,使佛教中国化、简易化了。“吾所说法,不离自性”,“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慧能认为,只要能排除妄念,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就能成佛。
《六祖坛经》言:“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毛主席也很欣赏禅宗六祖慧能,及《六祖坛经》一书,他说:“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人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也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这个评价可不低呀!看来六祖慧能当之无愧。
近代学者钱穆也指出:“唐代之禅宗,从上是佛学之革新,向后则成为宋代理学之开先,而慧能则为此一大转捩中之关键人物。”所以说,慧能不仅是开宗立派、独树一帜的宗师,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精英和文化史上的奇才。
那么,禅,到底是什么?我理解就是“净心”“自悟”,不管“修为”也好,“静虑”也好,“入门”也好,“出道”也好,关键是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牢牢把握住做人的大方向。慧能讲:“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见阅读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慧能认为,“自性悟,众生即佛”,“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也就是说,佛不在外,而在自心,能静能悟,顿可成佛。
我不迷信,但我深知净心自悟、修身养性,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有好处,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改造世界观,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所以说,禅,也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文化,如果你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净化自心,心绝妄念,廉洁自律,不染尘芳,大公无私,崇德有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你就超越了自己。“见性成佛。”那么,你即是佛,佛即是你。
故又写一诗:“山如象走水西流,宝刹南华誉九州。六祖坛经开顿悟,人间万事在心修。”
九口 2022-4-26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