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中药)

 2023-06-19  阅读 433  评论 0

摘要:牛蒡子,中药名。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

牛蒡子,中药名。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现代研究,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牛蒡子

恶实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桔梗目

菊科

牛蒡属

牛蒡

东北、西北、西南、中南、河北、江苏等

秋季

6-12g

无毒

入药部位

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性味

辛、苦,寒。

归经

归肺、胃经。

功能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主治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使用注意

牛蒡子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炮制方法

采收后将果序摊开曝晒,充分干燥后用木板打出果实种子,除净杂质晒至全干。

生理特性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1]。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热性颇强。生于山坡、山谷、林缘、林中、灌木丛中、河边潮湿地、村庄路旁或荒地,海拔750-3500米。

产地

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台湾的台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

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2、《药性论》:“除诸风,去丹毒,主明目,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3、《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4、《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5、《本草乘雅半偈》:“此秉风大动摇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独胜。味辛气平,为风木乃制为用矣。则凡病从风生,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响,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功力尤胜。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无太过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cn.tdroid.net/ce20cCD0HAAkE.html

标签:牛蒡子中药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295882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太卓开发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泰达科技网易库网

页面耗时0.0970秒, 内存占用1.33 MB, 访问数据库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