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食品厂员工合影(第一排左二为严林美)
食品厂热销产品
1961年建好后的食品厂
60年代食品厂工人正在制作月饼
在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甜甜的世界,走进了三明人的视线。那一片片酥脆可口的饼干,那一块块松软香甜的花生牛轧糖,那一杯杯香醇浓郁的咖啡茶,还有那一瓶瓶清凉解暑的咸汽水,在不少60后、70后中,留下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甜蜜味道。
当年,生产制造这些美味的企业——三明市三星食品厂(大家习惯称为三明食品厂),依旧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如今,这个食品厂已经不复存在,那些美味的食品也销声匿迹,然而贯穿了三明好几代人成长历程的美好滋味,仍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长河,跟随食品厂的老员工,一同开启属于三明人舌尖上的甜蜜记忆……
甜蜜事业“扎根”三明
1960年,为了支援山区建设,上海三星糖果厂,从上海搬迁至三明,更名为三明市三星食品厂。陈辉、朱秀珍夫妇,陈伟民、严林美夫妇等是食品厂的元老,他们见证了食品厂的成立、发展、辉煌和破产。
“1959年底,我们厂就准备在三明筹建新厂。当时,我翻看到《福建日报》整版宣传三明的山水美景、人文环境,非常神往。1960年,大年初一,我便带着几个工程师,来到福州原省轻工厅设计院,谈筹建事宜。”筹建谈妥后,陈辉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新婚妻子朱秀珍一同乘火车辗转于上海、鹰潭、来舟几个城市之间,最终经过两天一夜的行程来到三明,住在了原城关机械队的工棚里,距离厂房4公里。
“理想和现实仍有差距。刚来三明时,生活非常艰苦。”今年已82岁高龄的朱秀珍,指着一张当时员工参与厂房建设的老照片,眼里满满的都是回忆。记忆的大门就这样随着老照片打开了,食品厂投产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58年前,工厂选址于还是一片梯田的列东东新一路路段(今高岩社区附近)建设厂房。“当时,三明只有一部公交车,上班高峰期人多,我们根本挤不上车。每天一大早,我和老伴或走路或骑车,越过一片泥泞的泥巴路,来到工地里。”往后,大半年时间里,陈辉、朱秀珍夫妇和其他100多名老员工,挑土、搬砖、推板车、砌墙,一同参与厂房建设。
在凝聚了百名工人的劳动与汗水后,1960年底,食品厂糖果车间、饼干车间、咖啡茶车间三座厂房拔地而起。“那时,没有竣工仪式、更没有开工典礼,我们围绕厂房门前席地而坐,喝着自己生产的第一批咸汽水,不断碰瓶干杯,用最简单的方式,庆祝工厂落成。”陈辉微笑着说。
欢乐的庆功总是短暂的,在欢笑过后,食品厂员工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当时,工厂搬迁到三明时,并没有专门设置搬运工的工种。这项任务自然就落到员工头上。由于食品的原料多且重,我们男同志分担的则更多。”在老员工陈伟民的印象里,工厂的原料仓库设在厂房三楼。每周,都有源源不断的原料送来工厂,其中,较轻的面粉40斤一包,最重的是白糖202.5斤一包。“搬!只要这一声令下,大家就开工了。女工一次至少也要搬1包至2包面粉,我们男工则需扛一包白糖或是4包面粉。”陈伟民说。
厂房建成、原料备足、员工到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股东风吹的便是饼干自动化这股机械风。
美味饼干“抢占”市场
“厂房建成后,我们第一个需要投产的车间就是饼干车间。然而,当时我们还需要一套饼干自动化设备。”陈辉思索道。
在陈辉的记忆里,1960年以前,三明生产饼干的企业都是一些小作坊,饼干制作工艺简单,没有发酵、没有添加麦芽糖,吃起来就像青瓦片一样嚼不烂、咬不碎,更别提味道了。
12岁就已进厂工作的陈辉,1960年已任食品厂饼干车间主任。那年,25岁的他,挑起重担,到上海食品机器厂商谈交换饼干设备事宜。众所周知,三明的森林资源丰富,松木更是稀缺珍贵。看中松木价值的上海食品机器厂,给陈辉开出了一个条件:一手交松木,一手换机器。
准备松木、捆扎、运送,几经周折后,一套崭新的饼干自动化机器终于出现在员工面前。搅拌机、成型机、烘炉机……一套流水线的生产,为员工节省了不少劳动力。
“有了这套设备后,员工们只需把原材料倒进搅拌机中,再将搅拌后的原材料放入成型设备,待成型后码放在烘盘里,进入炉子烘烤即可。”陈辉感慨道。
没有漂亮的包装盒,没有精致的分装袋,更没有复杂的包装工艺,60年代三明食品厂生产的饼干,包装也十分简单。
“饼干烘烤后,在秤上一称,按照30斤一箱,放在一个大的铁盒里,就送到商场上销售了。”曾参与饼干包装的朱秀珍说道。
60年代,不少三明人因为吃不饱,缺乏维生素B,得了浮肿病。当时的三明市商业局正为解决此事发愁。在看到市面上出现的好吃的饼干后,商业局立即将目光锁定食品厂。
“商业局领导找到厂里,让我们生产制作糠饼,化解当时的浮肿病危机。”接到任务后,陈辉心里也犯愁。糠饼不仅硬、味道还不好,虽然能填饱肚子,但缺乏口感,不符合他们厂的生产初衷。为了让糠饼口感变好,陈辉和几个老师傅苦思冥想,终于想到将麦芽糖和厂里生产饼干的渣子一并加进糠饼里,既能增加弹性还能增添甜味。
那时,很长一段时间里,食品厂厂房不断飘溢出阵阵麦芽香味,人们徘徊在门口,久久不愿离去……
香浓咖啡“虏获”味蕾
在三明食品厂生产的“鹅牌”咖啡还未进入三明市场时,大多数三明人并没有品尝过咖啡的滋味。
“在那个年代,咖啡茶绝对算得上稀罕物。而咖啡茶的制作,也需经过磨粉、成型、包装等几道工序,男女工配合才能完成。”今年已86岁的陈伟民,回忆起“鹅牌”咖啡茶的制作流程,仍记忆犹新。
在咖啡茶制作中,男工主要负责炒熟咖啡豆、咖啡豆磨粉及白糖揉粉等需要体力的工作,这其中白糖揉粉步骤尤为关键。“糖粉揉搓需10分钟,揉搓好的糖粉要做到捏起来是一团,但一放掉就会散掉,这很考验技巧。”陈伟民说。
成型、包装,咖啡茶剩下的制作则由女工完成。当时包括严林美在内,共有6名女工在咖啡茶车间工作。
“刚来三明时,我已怀着小儿子7个多月了。”那时24岁的严林美在怀孕8个月后,返回上海待产。在休完56天产假后,她便带着小儿子回三明继续工作。
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制作咖啡茶,严林美工作一丝不苟。“在成型工序中,我们需将揉搓完的糖粉放入模子里抹平,扫去多余的糖粉,再在中间打个洞,用一根木棒把咖啡粉拨到洞里,接着用盖子压实成长方形模块,一块咖啡茶就做好了。”严林美回忆道。
压好的咖啡茶进入烤箱,抽干多余水分后,再用蜡纸包装,放入硬盒里,就进入市场销售了。当时,新上市的“鹅牌”咖啡茶香浓醇厚、提神醒脑,给三明人留下了别样记忆。
在接下来30余年时间里,三明食品厂靠着工人们的辛勤劳动、点滴努力,选材道地、诚信经营,很快“虏获”了三明人的味蕾。
除了饼干、咖啡茶,食品厂生产的花生牛轧糖在当时也盛极一时。
“刚生产出来的牛轧糖奶味纯浓,放进嘴里满口留香,不粘牙齿,味道甭提有多好了。而且,我们的原材料里只放面粉、糖、麦芽糖、油,而且麦芽糖放得少,没有现在乱七八糟的食品添加剂,非常纯天然,一经上市便销售一空。”提起牛轧糖的滋味,陈伟民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三明食品厂从1960年落地三明,到走入寻常百姓家,给三明人带来“美好滋味”,再到1989年以后,由于原材料白砂糖的政策性因素,造成食品厂的巨额亏损,经过全厂的努力仍无法摆脱困境,最后1995年食品厂申请破产并停产整顿,至此,食品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回忆。那些青葱岁月已然逝去,不可磨灭的美好滋味却深深沉淀进了时间的年轮里。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化的是周围的人与事,不变的是那些最美好的甜蜜记忆……
(三明日报记者 刘莉婷 聂艺璇 文/图)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