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源乡,以浙源山(浙岭)而名,《婺源县志》载:婺诸水俱入鄱湖,惟此山水东流入休达浙,故名浙源。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故里、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祖籍地。浙源乡地处江西省婺源县北部,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乡域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一条36公里二级公路直达江西省婺源县城,另一条80公里三级公路穿境而过越浙岭至休宁直达黄山。早在春秋时期,便是吴、楚划疆之地,徽饶古驿道穿境而过,被誉为“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浙源乡
Zhe Yuan
婺源侨乡
乡镇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中国华东
98平方公里
凤山/岭脚/虹关/周公山/
凤山村/山坑(浙源本地指称)
0793
333203
亚热带季风气候
龙天塔、虹关古樟、吴楚分源界碑、浙岭
黄山机场/景德镇机场
黄山火车站/婺源高铁站
赣E
浙源乡
Zhe Yuan
1.5万人
徽语祁婺片东北乡方言
江浙民系
乐安江-鄱阳湖水系
詹天佑、詹徽、查瑜、查良镛
浙源即浙江(钱塘江)水之源头的意思,浙源乡,以浙源山(浙岭)而名,早在宋代罗愿《新安志》就已经称为浙源乡,当时的辖地包括了现在休宁县的板桥乡。《婺源县志》载:婺诸水俱入鄱湖,惟此山水东流入休(新安江)达浙(钱塘江),故名浙源(而事实上,休宁的水入钱塘——浙源山的另一面,现在的浙源乡所辖地水属于鄱阳湖水系,所以浙源乡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浙源了)。
这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故里、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祖籍地。浙源乡地处江西省婺源县北部,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乡域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一条36公里二级公路直达江西省婺源县城,另一条80公里三级公路穿境而过越浙岭至休宁直达黄山。早在春秋时期,便是吴、楚划疆之地,徽饶古驿道穿境而过,被誉为“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浙源乡境内山峦起伏,森林面积12.55万亩,木竹、油茶资源比较丰富,森林复盖率达90%;耕地9800亩,茶叶面积8813.9亩,其中:有机茶基地5892亩;地下矿产资源有金、铜、瓷土、石英石等。浙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是著名的“侨乡”“书乡”“茶乡”,也是文化生态旅游的胜地。浙源的旅游景点有:吴楚分源、堆婆冢、一线泉、虹关古樟、察关水口、詹黄隐墓、龙天宝塔、查文徽墓、孝义祠、什堡彩虹桥、周家山文明村等,还有许多明清古民居、古井、古桥、古庙、山间瀑布、村中岛屿等。
浙源,地势优越,产茶叶,更是拥有地方特色的绿茶酒。
婺源绿茶,简称婺绿,中国绿茶中的珍品,产自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产区江西省婺源县海拔800米以上的茶园,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素以“汤碧、汁浓、香高、味醇”著称。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曾经作为中国绿茶的代表远销欧洲。婺源绿茶作为天然有机好茶,富含丰富的茶多酚、脂多糖等成分,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降火明目等保健作用。2014年,婺源绿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婺源作为中国千年茶乡,绿茶品种繁多,有婺源茗眉、婺源雀舌、婺源仙枝、婺源毛尖等。婺源茗眉,国家名茶,因形状如眉毛而得名,创制于上世纪50年代,选用当地最优良品种“上梅州”的一芽一叶初展制作而成,在1959年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于1982年被评为全国30种名茶之一,1986年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比中,婺源茗眉再次蝉联全国优秀名茶光荣称号。
婺源毛尖,婺源绿茶中的极品,用婺源高山早春茶芽为主材料精制而成。因炒制成形后嫩叶小而尖,又多毛,故其为“毛尖”。以“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而著称。
婺源雀舌,特贡茶,因形状如鸟嘴而得名,选用早春两芽嫩叶精制而成,具有浓厚的板栗香、叶底明亮,滋味鲜爽,汤色清亮。1983年、1984年两度被评为优质传统名茶。
婺源仙枝,带有只在嫩度极高的芽叶上才出现的白毫,具有特有的清香味。成品条索紧细,白毫显露,香气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匀亮等特点。 [1]
浙源,由浙源山而得名。在这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是镶嵌在赣皖边界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浙岭,是春秋时吴楚分疆之地,也是一条通往安徽的古驿道清康熙年代书法家詹奎书写了“吴楚分源”四个刚劲大字,刻在一块1.7米高的石碑上,挺立浙岭之巅。浙岭南麓虹关村,是“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前几年,爱国侨胞汪松亮出资建了一条三级公路,代替了古驿道的石板路。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撤休宁县回玉乡和乐平县怀金乡,在清华始建婺源县,隶属歙州(1121年改称徽州)。第一任婺源县令郎敬,便是浙源凤山安头村人(后迁沱口岭下)。
郎姓人 还在安头开凿一口“郎家井”,此井至今尚存。据说原定在沱口城村建县,当时“洪真谋反”,社会不安,而城村三面环水,便于防守。后来可能因范围太小,地域过窄而改建在清华,但“城村”之名一直流传至今。南北朝时,南朝第四朝陈东阳郡赞治大夫詹初,字元载。陈亡不仕,隐居歙州篁墩。因慕黄石公之风,自号黄隐。一日,有异人与人说“闻凤而止”。
他于隋大业二年(606年)经过古驿道来到凤凰岭,忽悟异人语,故定居今浙源庐坑村。庐坑村是婺源詹氏发祥地,台湾现有詹姓二十万人,都是黄隐公后裔。明吏部尚书詹同、詹徽父子,学者詹洲,詹轸光;清初学者詹养沉,晚清名宦詹应甲,清末铁路之父詹天佑,近代学者詹建峰等,均是浙源詹姓贤勋。虹关、岭脚詹氏还是名扬中外的徽州墨商世家。
五代十国时,南唐宣歙观察使查文征,于宋干德癸亥(963年)自歙州隐居婺源城西查公山其子查元修,任宋太常寺太祝(相当中央最高法院院长职务)。一日,梦中神人指教:见凤而止,遇凰而住。宋干德甲子(964年),查元修来到浙源凤山双路口,问里人土名,人们告诉他是凤凰山。既有凤又有凰,故定居于此地铸炉坦,后改名查村。查村便成了婺源查姓发祥地。查元修有二子,长查甄系宋大理寺评事,次查陶官至工部尚书。是宋代婺源最早的京官。近代教育家查景环(省督学),雕刻艺术家查子圭,都是名垂青史、榜上有名。
元朝末年,反元斗争风起云涌,镇守婺源的元将恩宁普在县知州汪同的追随下,与朱元璋农民军在县境反复争夺。为避兵乱,婺源查氏十八世查瑜,于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偕妻儿由凤山迁居浙江海宁袁花镇,至今已650年之久。查氏在那里明代进士及第者六人,举人十七人。清代科甲尤盛,进士十四人,举人五十九人。其中有太医院正史,顺天府尹等三品官。“一朝十进士,兄弟三翰林”为当时人所称颂。现代企业家查济民,武侠小说大师查良镛等都出自海宁。
改革开放后,浙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的办学热情高涨。岭脚小学、虹关小学、庐坑小学都先后进行了维修扩建。爱国侨胞詹沛霖等捐资浙源中学建教学楼和师生宿舍,香港侨胞捐资浙源小学进行整体搬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金庸祖籍地,桃李满园春”。
浙源的文化艺术也有很深的历史底蕴。徽派篆刻家查子圭父子继承了何震的艺术思想和技巧,在清末享有盛名(《中国艺术家名人大辞典》中有记载)。浙源乡民对戏剧特别嗜好,上世纪前期的木连戏曾煊赫一时,民谣:山坑人家做木连(山坑即凤山),哪里看?石坟前,不顾脚底烂糊田。婺源徽剧的创始人是浙源的李茂才、俞灶喜、吴根焕等老人。
道光年间,浙源乡在安庆、石牌搭班习艺,将徽调传入婺源。新中国成立后,浙源人汪徽有等组建县徽剧团,把徽剧唱进了北京城。1952年,凤山农民业余剧团在全县文艺会演中喜摘桂冠,一出徽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唱红了整个婺源县。
为改善侨乡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侨乡群众开展公共活动和休闲的场所。在市外侨办、县委、县政府,县新村办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2007年浙源乡党委、政府着手规划,拆除了原凤山灯泡厂,投资30多万元,占地面积3.3亩的浙源侨乡文化广场依河而建,给龙天宝塔增添了新的秀色。
广场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分演出区(兼停车场)、观众区、健身区、休闲区四个区,着重体现人文关怀、侨乡文化,广场的视野开阔,场内水泥硬化,并安放体育健身器材,广场中心为建于明清的龙天宝塔,边上新建文化宣传栏,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四周樱花、紫薇、桂花等名贵树种进行绿化,将是浙源乡“花开百村”的一亮点,是“打造侨乡品牌、建设花海浙源”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侨乡浙源人民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好去处。
浙源侨乡小学坐落在浙源乡凤山村,占地25亩,建筑面积达1300㎡。总投资230万人民币,由港胞查锡我先生热心帮助家乡引进香港友爱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捐款60万元港币、港胞查懋成先生捐资22.2万人民币、香港义善堂查菊香女士资助2万港币等各方捐资。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在九月份开学使用。
虹关,地处赣东北的婺源北部浙源乡境内,距县城43公里,现有住户830户,人口3000人,15个自然村,水田2810亩,茶地1120亩,山林2890亩,森林复盖率87%。于南宋建炎年间詹姓迁居始建,因是古代饶州通往徽州的必经之路。据载:建村迁居落户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故取名“虹关”,又名“虹瑞关”。
虹关坐落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楚(国)两国划疆之地的浙岭南麓,故有“吴楚锁钥天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誉。婺源古属徽州,明、清时期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据清代《名墨谈丛》一书记载:婺源墨铺有百余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虹关詹姓墨铺之多,墨之著名,声誉之广为海内外所共知,在当时国内制墨业实属罕见,故又有“徽墨名村”之美誉。历史上出了不少名宦之家,有詹同、詹徽父子明洪武年间先后出任吏部尚书,詹应甲清嘉庆年间出任直隶州知州。饱读经书的文人墨客也不少,留下传世着作就有30多部。
岭脚村因坐落在浙岭的脚下而得名。古称“环川”,因四面环山而每面山上皆有山泉汇流至村中大河,故名。此村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的门户,今为婺源之北大门。隋末东阳郡赞治大夫詹初隐居庐源,其第八代孙詹必明为山阴县令隐居宋村,孙詹朗(字知谏)于唐朝末年由宋村迁于岭脚村定居,迄今一千四百余年。
主要景点:宋村桥、水口林古木群、明清徽派古建(约百余栋,保存较好的有维新堂、瑞芝堂、如松堂、玉润堂、尚义堂、中和堂、棣芳堂、斗山公房、古私塾、大夫第、孝子坊等)古樟(坚强树)、洗心埠、浙岭古驿道(通往休宁)、吴楚分源、堆婆冢、一线泉、龙井飞瀑、庄背水库、充山岭(通往官坑)。
浙源凤山村属乡政府所在地,建村历史悠久,有1030余年,全村2000余人,大部分为查姓。自查喻(查氏十七世)迁居海宁后,海宁查氏“以儒为业”,“耕读为荣”、“诗礼传家”,后裔十分兴旺发达,科甲鼎盛,颇负时望,以“名臣”着称,以“文苑”称誉。均在海内外卓有成就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查喻迁居后,婺源查氏发展缓慢,后裔大部分聚居在凤山村,官至不超过县令,在仕途有所建树很少,故此,婺源查氏一直默默无闻,不受外界所知。
但其后裔崇尚文风,多数从商,在商界十分活跃,一直是徽商中一支重要劲旅,故此查氏后裔旅居海外侨胞众多。因从商多,凤山村历来富庶,多数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房屋。全村房屋多数为明清时期,气派辉煌,砖雕木雕细腻,古朴典雅,保存完好。村内古弄小巷星罗棋布,清一色石板路。
2010年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500万元增长到9051万元,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实现逐年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60元增长到3500元,年均净增300元。
“十一五”是浙源农业工作稳步推进,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强的五年。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把“三农”工作作为我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加大,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鼓励农民发展油菜生产,设立了油菜种植奖励,将公路沿线“油菜花景观”列入“花开四季、花海浙源”工程的重点来抓,油菜栽植达4583亩,公路沿线复盖率达到了96%。
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共向发放各类补贴、扶持资金1167万元。其中:粮补直补、油菜良种补贴 287万余元;公益林、退耕还林补助357万元;农村低保、大病医疗等373万余元;综合直补、计生家庭奖励、家电及摩托下乡等各类补助金150万余元,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十一五”是浙源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五年来,我乡借助长防林、日元贷款等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封、改、造”,基本实现了生态优良、山川秀美;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扶持发展有机茶、油茶、中药材种植业(杏香兔耳风GAP种植项目)、冷水鱼养殖等产业,基本实现了“茶叶面积提高、油茶种植扩大,冷水鱼养殖稳步增长”的调整目标,农业内部结构得到有效优化。全力打造油菜景观,日益繁盛的油菜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实现了旅游名片零的空白到质的飞跃,三次产业比例由8:1:1优化为5:3:2。
“十一五”是浙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的五年。五年来,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0万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上级下达我乡的新增投资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乡内便捷的交通网络基本成型。投资1200万元清岭线清华至浙源公路投入使用,大大缩短了浙源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浙源至县城由原来的两个小时减少到了四十分钟,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投资1240万元,相继完成了凤山至周家山、双路口至庐坑岭、双路口至岭脚公路的硬化。配合交通部门做好了段莘至浙源旅游东环线公路测量规划工作。侨乡浙源“内活外畅”的通达能力进一步增强。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随着凤山新村、沱口新区建设的相继完成,集镇功能日趋健全,辐射能力日益提升,五年里全乡新增住户303户,农民住宅实现翻旧建新。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00万元,完成改路43公里、改水713户、改户366户、改厕改栏969户,新建沼气171口,安装太阳能256个,12个试点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五年来,共完成水利冬修项目40余个。修复水渠2.2公里,南坑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和14座山塘水库溢洪道改造达标工程全部完工,新增有效灌溉100余亩,旱涝保收500亩,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成效。
“十一五”是浙源生态建设阔步发展,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严格实施源头水源保护。严格执行十年禁伐天然阔叶林。扎实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初步形成了以“集镇绿化为中心、村居绿化为框架、公路绿化为轴线,山上绿化为屏障”的乡村一体化绿化新格局。按照“花开四季、花海浙源”的要求,成功打造了十里樱花长廊、十里桂花路、二十里天佑花溪和侨爱新村——庐坑中村经典景观村,实现了从“绿色浙源”到“花海浙源”的逐步转变。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