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陇德,男,汉族,1947年1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河南开封人。196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部,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80年作为交换学者,赴美国纽约市大学西奈山医学院进修两年。1982年归国后,一直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历任甘肃省卫生厅副处长、副厅长和厅长,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任国家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王陇德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
王陇德现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陇德现还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技术和策略专家组成员、UNAIDS亚太地区艾滋病控制和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等职。
王陇德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流行病学、公众健康促进和行政管理工作。
王陇德
中国
汉族
甘肃省兰州市(原籍河南开封)
1947年1月日
兰州医学院(兰州大学医学院)
大学教授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联合国颁发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奖展开
中国共产党
《相约健康社区行巡讲精粹》
1969年毕业于原兰州医学院(兰州大学医学院)医疗系;
1978年就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并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0年作为交换学者,赴美国纽约市大学西奈山医学院进修两年;
1982年归国后,开始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历任甘肃省卫生厅副处长、副厅长、厅长;
1995年调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
1998年至2007年任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2020年2月,成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王陇德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他提出并领导组建了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提高了我国传染病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应对了近年发生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提出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并组织试点成功,此策略可解决我国湖区血吸虫病反复感染、无法彻底控制的难题,已在全国推广;推进慢性病防控策略向“预防为主”转移,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全国“脑中风筛查及防控工程”。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The Lancet》、《AIDS》、《中华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多部专著。
他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5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09年)、二等奖1项(2008年)。2007年,因其在中国艾滋病和结核病控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颁发的“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奖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结核病控制“高川”奖。
获得“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0年),“全国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1993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8年)等荣誉。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新策略与新技术及推广应用》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技术和策略专家组成员、UNAIDS亚太地区艾滋病控制和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6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在第五届世界养生大会的会场一出现,就引起了场内一片惊叹声:“王院士好年轻啊”、“看上去起码比实际年龄小十岁”…… “我的旅行箱里一直放着拉力器,无论到哪里出差我都带着它,用它锻炼,这个习惯已经保持十年了。”王陇德这个答案赢得了全场掌声。
王陇德院士介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天运动,在家看电视、听音乐时练哑铃,而出差就带上轻便的拉力器。拉力器除了可双手臂拉伸,还可手脚并用,通过变换拉伸方向,锻炼手臂三角肌和胸肌,效果绝不亚于哑铃。他每天练1小时左右。 哑铃、拉力器的主要功能是锻炼肌肉。
他致力于公众健康事业,呼吁人们要做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他热衷于普及健康常识,“10个网球” “4个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他是快乐和健康的传播者,七十岁依旧活力四射,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中国网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