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汉字,足踵也。――东汉·许慎《说文》脚的后部,踵:脚后跟。足后曰跟,在下方着地,一体任之,象木根也。――《释名·释形体》。形声字,从足,艮(gèn)声。向,对――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对方,只和指人的名词组合[to]。[attendant]旧指官吏身边供差遣的随从;跟丁。[achillestendon]哺乳动物小腿腓肠部大肌肉的腱联合形成的强有力腱,止于足跟骨。这孩子爹娘不在跟前,全靠邻居们照管。[marry][口]∶指妇女嫁人。牛元峰待援无望,趁黑夜率领残部突围向西逃跑,我七十五师的战士,随即跟踪追击。
跟
gen
足部
khve|khvy
rmav
jixo
竖、横折、横、竖、横、竖、提、横折、横、横、竖提、撇、捺
6总
13
ㄍㄣ
67132
ㄍㄣ
基本区,U 8DDF
左右结构
2512121511534
路,lù,最早见于金文,西周《金文编》、战国《战文编》均有记载。经过秦、汉小篆演变为楷体。小篆略同金文,隶书、楷书笔画化,形体稍变。路是形声字,从足(脚),从各(来到),各亦声。从足表示脚的动作;各字上边是脚指向下的脚形,下边是口形,故各声含有走向的意思。路本是道,道是走向目的地的途径,故从各声。战国时简文多从辵,与足为义近形符,常可通。“足”指行走;“各”意为“十字交叉”。“足”与“各”联合起来表示“走到十字路口”、“在网格状道路系统中走到了交叉点上”。各甲骨文中,足至坎中,会达到之意。
路本义为道路。《说文》:“路,道也。”《书·胤征》:“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引申为途径、门路、经过、规律、道理的意思。路还可指败亡、赢弱。《孟子·滕文公上》:“是率天下而路也。”也可指大,路弓即大弓。古还常以当路、得路指做官,反之即称“失路”。路或通“辂”,指天子或诸侯所乘的车,也泛指车。路,南北向的命名为“路”,形式为条状的供人、货物等通行的平面。
gēnㄍㄣˉ[1]
脚的后部,踵:脚后~。
鞋袜的后部:高~鞋。袜后~儿。
随在后面,紧接着:~随。~踪。[2]
赶,及:~不上班。
和,同:我~他在一起工作。
对,向:我已经~他说了。
followheel
详细解释
跟gēn
〈名〉[3]
(形声。从足,艮(gèn)声。本义:足后为跟)
同本义[heel]
跟,足踵也。——《说文》
足后曰跟,在下方着地,一体任之,象木根也。——《释名·释形体》
阽焦原而跟趾。——张衡《思玄赋》
诘曲犹能辨跟肘。——苏轼《凤翔八观》
又如:跟蹠(脚后跟);跟踵(脚后跟);跟胫(脚跟与小腿);跟趾(脚后跟)
器官的基底部分。亦指物体的底部或后部[base]
每册之跟,自书精楷以表之。——《清稗类钞·鉴赏类》
又如:崖跟(山崖底部);跟底(底部)
词性变化
跟gēn
〈动〉
追随于后[follow]
有元地脚保识人前去跟寻。——吴自牧《梦粱录》
又如:跟我来;跟他走;小偷一直跟着他;跟屁股(紧跟不舍)
[仆人]侍奉主人[waitupon]。如:跟前人(被收房的丫头);跟底(跟前,身边);跟马(旧时称跟随在官员车轿后面骑马的随从);跟房(旧时随嫁的婢女)
穿着(鞋),趿[puton]
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比;及;抵[comparewith]。如:不跟(不及)
旧时指女子嫁人[marry]。如:跟人
跟gēn
〈介〉
和,同[with]
甚么王八蛋的客,有胆子的快来跟三爷碰碰。——《老残游记》
只和指人的名词组合,介绍出与主体共同完成某一动作的对象。如:跟老乡们一起劳动;有事要跟群众商量
表示与某事物有无联系。如:他跟这事没关系;高山的气压跟平地上不一样
向,对——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对方,只和指人的名词组合[to]。如:他要跟你谈一谈;跟大爷碰碰(同大爷较量较量);这事还没有跟领导汇报
表示处所,相当于“从”[from]。如:他跟我借了一支铅笔;跟哪儿来(从哪儿来)
如同——引进比较的对象[as]。如:今天的活儿跟往常一样
跟gēn
<连>表示联合关系,相当于和、与[and]。如:桌子放着笔跟纸;水跟土(水和土);孩子跟妇女(孩子与妇女);他的手跟脚都沾了泥比较“跟”、“同”、“和”、“与”:(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2)——“与”多用于书面,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酉集中》《足字部》·跟·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6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痕切,音根。《說文》足踵也。或从止作。《釋名》足後曰跟,在下旁著地,一體任之,象本根也。《後漢·張衡傳》阽焦原而跟止。
《卷二》《足部》·跟
足踵也。从足聲。,跟或从止。古痕切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